![]()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目的: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主要观察猪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12只家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G, n=6)和实验组(EG,n=6)。实验组先受到胸部钝性伤,然后放全血的35%左右,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40±3)mmHg(1 mmHg=0.133 kPa)2 h,随后进行复苏。对照组没有创伤、失血及复苏。分别在实验开始时(H0)、创伤失血后15 min(H1)、1 h(H2)、2 h(H3)以及复苏后15 min(R1)、2 h(R2)、6 h(R3)、24 h(R4)采血,进行血气分析、血常规(Plt)、凝血试验(PT、APTT、Fib)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Plt持续下降,复苏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创伤放血后15 min开始显著下降直至复苏后2 h,期间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01),之后逐渐延长,复苏后6 h开始缩短,放血后2 h至复苏后6 h期间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24),后显著延长直至复苏后6 h,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EG的R值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5), 复苏后24 h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22);K值在创伤放血后15 min显著缩短(P=0.001);MA值在创伤放血后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4)。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存在一过性高凝状态,表现为PT、APTT、R值和K值的缩短,随后转变为低凝状态,表现为PT、APTT的延长和Fib、MA值的下降。复苏期仍处于低凝状态,早期表现为PT、APTT的延长和Plt、Fib的下降,晚期表现为R值的延长和Plt的下降。
张娟娟,王少华,虞文魁,石佳靓,沈娟红,高涛,习丰产,李宁. 猪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凝血功能的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5): 47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