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军,方向韶,符岳,姜骏,李恒,梁嘉康,黄子通    发布日期:2011-01-10    

目的:对比窒息法与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24 h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n=30)模型,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型中以上监测指标在复苏前、按压10 s、按压1 min、按压3 min、ROSC 1 h、ROSC 2 h的变化及其与ROSC率及24 h存活率的关系。结果: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及心电图在两种复苏动物模型各有其变化规律。室颤组ROSC大鼠在复苏前、按压1 min与按压3 min时的PETCO2高于Non-ROSC大鼠(P<0.05),24 h存活大鼠在ROSC 1 h与ROSC 2 h的PETCO2高于24 h死亡大鼠(P<0.05)。而窒息组ROSC及24 h存活大鼠在各时间点的PETCO2与Non-ROSC及24 h死亡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颤组在ROSC 1 h,ROSC 2 h的dP/dt40与-dP/dt40均低于窒息组(P<0.05)。结论: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动物模型各有特点,PETCO2在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有助于预判ROSC及24 h生存率。研究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验目的以及模拟的不同临床状况对所需的动物模型作出选择。

朱军,方向韶,符岳,姜骏,李恒,梁嘉康,黄子通. 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1): 14-19.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01.005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窒息 室颤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大鼠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吴彩军. 窒息法与电击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比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1284-1288
  • 2) 刘同英,王鲁宁,周满红,单立婧,吴开莉. 濒死呼吸对心脏骤停猪模型冠脉灌注压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0:1112-1116
  • 3) 王合金,高占良,何建凡,阳书坤,刘渠,黄战军. 依达拉奉对心肺复苏小鼠脑的保护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70-872
  • 4) 吴彩军,李春盛,杨军,郭志军,殷勤,杭晨晨,张奕. 五指山幼猪窒息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生存率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73-975
  • 5) 王合金. 高压氧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4,15,07:
  • 6) 林庆明. 心肺复苏干细胞移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的表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0:
  • 7) 姜骏. 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3:
  • 8) 冯凯. 去骨瓣减压对心跳骤停大鼠脑复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5-8
  • 9) 朱军. 干细胞动员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的修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2-27
  • 10) 孙红双,吕菁君,魏捷,叶璐,蒋舒玉,孙胜男. 窒息法与高钾合并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7,1:9-15
  • 11) 唐怿. 大鼠机械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模型的建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6,24,6:632-638,658
  • 12) 胡圣. 尼可地尔静脉预注射对心肺复苏大鼠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7,57,38:34-37
  • 13) 林庆明. 坏死性凋亡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搏骤停后神经功能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1:3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