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rat model of asphyxial cardiac arrest for studying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作者:姜骏,李旷怡,常瑞明,常建星,符岳,黄子通 发布日期:2014-03-04
目的 建立和评价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探讨合适的窒息(AP)时间。方法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通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诱导窒息心搏骤停,实验组根据窒息时间不同分为AP4、AP6和AP8组,分别于心搏停止后4、6、8 min给予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通气复苏。记录复苏基本情况,复苏后1、3、7 d,检测脑含水量、NDS评分、MRI影像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苏后第1天各实验组的NDS评分最低,复苏后3 d脑含水量增加和MRI影像学损伤明显,7 d时脑组织病理损伤和神经元凋亡达到高峰。AP4、AP6和AP8组复苏后24 h存活率分别为85%、75%和45%,AP8组的ROSC率及24 h存活率显著低于AP4和AP6组(P<0.01)。随着窒息时间延长,各实验组大鼠复苏后脑水肿及影像学、组织学、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其中AP8组各指标损伤最严重,AP6组损伤程度适中。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结合复苏存活率和脑组织损伤程度,建议将窒息6 min作为该模型合适的缺血时间。
姜骏,李旷怡,常瑞明,常建星,符岳,黄子通. 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83-288.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3.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01081);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00805581179);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A2009179)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窒息
动物模型
脑含水量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病理损伤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文才. 长时程电诱发心室纤颤致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家猪模型的建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06:536-541
2)
李恒杰. 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心脏骤停大鼠脑损伤的实验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8,38,05:420-424,后插2
3)
张重阳,吕喆,王耀辉,张春艳. 亚低温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CPR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并减轻脑水肿[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4:480-483
4)
邹勤华,马丽梅,袁慧琴,朱建良. 大鼠心搏骤停复苏后早期存活率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2019,48,9:1500-1503
5)
曾瑞峰. 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造模成功率与生存率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30,7: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