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目的:总结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致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2017年1月至2024年12月70例AMI-IHCA-ECPR患者的资料,以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按有/无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90天存活/死亡进行分组,比较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初始心律、ECPR初始血气pH和乳酸值、无血流时间、心脏骤停至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转流时间(CA-Pump On时间)、Gensini评分、ECMO 撤离成功率、ECMO治疗时间、90天存活率的差异。结果:1. 70例AMI-IHCA-ECPR患者纳入分析,90天存活22人(31.4%),其中19人(86.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2. 约50%的AMI-IHCA-ECPR患者为多支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不同血管病变的生存结局无明显差异。3. IABP组的ECMO撤机成功率低,ECMO治疗时间长,联用IABP并未降低死亡率。4. 与死亡组相比,90天存活组的Gensini评分低,ECPR初始血气pH值高而乳酸值低。结论:AMI-IHCA-ECPR联合IABP治疗未见显著生存获益,约50%的患者为多支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以单一罪犯血管难以评价预后,推荐通过Gensini评分量化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结局。
张华忠,张忠满,梅勇,吕金如,胡德亮,孙峰,李伟,张刚,陈旭锋. 体外心肺复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院内心脏骤停的临床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34(11): 1554-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