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目的 探讨纳布啡应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2018年12月至2021年8月河南省和贵州省共4家医院ICU收治的、有镇痛需求的非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布啡组与芬太尼组。纳布啡组给予持续静脉泵入纳布啡[0.05~0.20 mg/(kg·h)],芬太尼组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0.5~2.0 μg/(kg·h)],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CPOT)评分 < 2分。观察时间为48 h,主要观察指标为CPOT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ore, RASS)、ICU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比例。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10例患者,纳布啡组和芬太尼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纳布啡组与芬太尼组用药后各时间点CPO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用药后各时间点CPOT评分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且用药后2 h均可达到镇痛目标并维持。两组用药后各时间点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用药后2 h达到目标镇静效果。纳布啡组与芬太尼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4.0,7.5)d vs. 5.0(4.0,8.0)d,P= 0.504]。纳布啡组患者谵妄、恶心呕吐、腹胀、瘙痒、眩晕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均P < 0.05),其他不良反应如镇静过深、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发生率与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纳布啡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与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需要机械通气比例明显低于芬太尼组[1.9%(2/105)vs. 8.6%(9/105),P= 0.030]。结论 纳布啡可用于ICU非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2 h可达到目标镇痛效果,且具有一定镇静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周一,刘韶华,覃松,张国秀,芦乙滨,段晓光,王海旭,张瑞芳,张曙光,罗永刚,方宇,傅小云,陈涛,任乐宁,孙同文. 纳布啡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非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效果: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33(1):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