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神经损伤中颅内神经细胞外环境的变化
作者:蔡菁,施小燕
发布日期:2019-12-04

神经组织的精细结构及相互之间复杂联系,常常使医学研究者感觉大脑就像一个有着坚硬外壳的坚果(a tough nut)[1],无法完全阐述清楚内在的奥秘,也让神经创伤的临床救治面临各种难题。一方面神经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神经创伤救治的难度,另一方面对颅内神经细胞外环境的研究较少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目前认为颅内神经组织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血管系统, 间质系统(interstitial system,ISS) [2],分别占脑组织容量的70%~80%、3%~5%、15%~20%[3]。ISS包括包含间质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4]。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ISF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约有20%的CSF来源于ISF[5]。文献[6-7]还证实了脑内淋巴系统的存在。此外文献[8]报道在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其实质是作为相连的两个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流的一种膜通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将CSF和ISF合称为神经细胞的细胞外液(extracelluar fluid, ECF),其主要作用是接受和清除脑组织的代谢产物。
神经创伤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神经细胞和血管,很容易忽略了颅内神经组织外环境(包括ISS、CSF、脑内淋巴系统及缝隙联系)在神经创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蔡菁,施小燕. 神经损伤中颅内神经细胞外环境的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28(12): 1465-1469.
DOI号:


关键词: 神经损伤 细胞外环境 颅内缝隙连接 脑内淋巴系统 脑间质系统 微透析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叶文松. 神经导管支架设计和制备在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8:1132-1134
  • 2) 黄勉. 小檗碱对LPS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J]. 现代免疫学,2023,43,6:465-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