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选取在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的ACS患者1094例,记录患者入院后24 h内空腹FIB及其他基本临床资料。于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事件包括再次PCI,再发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因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再入院。依据FIB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G1:PB(FIB)<2.95 g/L,G2:2.95 g/L≤PB(FIB)<3.39 g/L,G3:3.39 g/L≤PB(FIB)<4.01 g/L,G4:PB(FIB)≥4.01 g/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I术预后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FIB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随访990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29.3±4.7)个月。170例发生终点事件(17.2%),死亡27例(2.7%);(2)G1、G2、G3、G4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2.2%,14.9%,20.2%,22.8%,χ2=11.937,P=0.00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3和G4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G1组的1.611(OR=1.611,95%CI 1.075~2.414,P=0.021)和1.616倍(OR=1.616,95% CI1.130~2.311,P=0.009)。(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组患者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FIB水平可作为ACS患者PCI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寻找降低血浆FIB水平的方法可能改善ACS的预后。
马尚超,张曙光,孙同文,刘子琪,张晓娟,姚海木,吴琼,关方霞,阚全程. 纤维蛋白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4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