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心肺复苏时的低温治疗:争论与进展
作者:黄子通,余涛,杨正飞
发布日期:2012-01-10

黄子通,余涛,杨正飞. 心肺复苏时的低温治疗:争论与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 (1):106-107.

低温治疗目前已经被认为是提供心搏骤停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重要的治疗措施。2002年关于复苏后低温治疗的两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客观地阐明低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这最终促使国际复苏联盟和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对心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进行维持治疗12~24 h的亚低温(32 ~34 ℃)治疗。尽管如此,最新的201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仍然未对低温治疗的实施给予具体的指导,对低温治疗过程中很多的问题仍存争议。
1低温治疗的适用对象与时间窗
国外的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心搏骤停患者,尤其是初始心律为室颤的患者,低温治疗能够改善出院生存率和长期神经功能预后;对ROSC后意识恢复的患者则无需采用低温治疗的方式。近期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初始心律为非可除颤心律的患者,低温治疗同样能产生相当的保护作用。
低温治疗的实施时机对低温治疗的效果有决定性意义。大量近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早采用低温治疗,尤其是能够在心肺复苏同时实施低温,患者越多受益,短期和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预后改善更明显,且治疗所需疗程更短。在患者ROSC后,超过一定的时间再实施低温,则保护作用明显降低或消失,疗程更长,低温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多。
2低温治疗的方法学
低温方法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低温治疗的实施范围。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低温诱导技术包括:传统的体表低温技术(冰块、冰袋、降温毯、冰帽等)、血管内低温技术(冰冻生理盐水快速输注、血管内低温仪)、局部体腔内低温技术(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部低温技术)、体外循环诱导低温(体外循环、血液透析、体外膜肺等)。传统体表低温技术由于廉价、简单,目前被广泛应用,也是院前急救中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可控性差,在降温速率和低温维持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冰冻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能够在院外环境下安全应用,但该技术仅限于快速诱导低温,难以长期维持。新型的血管内设备仍需在院内ICU环境下采用,且该技术为有创性技术,不良反应和潜在的风险较大。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部低温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特别的优势,在临床研究方面也取得初步的进展,很有希望在院前、院内急救中获得广泛推广,成为心搏骤停患者的低温疗法-脑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体外循环诱导低温的方法可控性最高,但适用范围有限,且价格昂贵,难以成为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措施。
最近,美国Tang教授领导的团队成功应用大麻素受体兴奋剂(WIN55等)药物性诱导亚低温,并证实该方法能够改善复苏后实验大鼠的长期生存及神经功能预后,实现了低温方法学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多种方法学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佳的低温方案仍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难点。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多种方法的综合、交加应用,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可能成为今后临床低温治疗的方向。
3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
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是低温治疗的关键,目前的指南仍建议采用32 ~34 ℃亚低温作为常规的目标温度。尽管也有研究显示35 ℃的温度也能产生相当的保护作用,但并未被多数学者所推荐,而更低温度的治疗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在低温治疗的不同阶段,可能采取不同的目标温度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预后,但这仍需新的实验数据支持。
4低温的部位是头部还是全身
低温治疗的核心是对重点脏器的保护,尤其是脑和心脏。因此在实施低温治疗时,首先对头部或是全身进行降温也成为交锋的论题。部分专家认为在机体恢复再灌注后短时间内对头部的低温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恢复,由头部至全身的低温过程能够首先保证脑部的保护同时减少全身低温时程,减少由此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凝血功能异常、感染等)。然而也有人认为全身低温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再灌注血流低温,保证低温效果,同时全身低温对全身多个脏器的保护更加全面。但不论低温的部位和顺序如何,尽快、尽早产生有效的低温成为低温治疗的核心。
5低温治疗的管理
低温治疗的管理是临床实施的难点,到目前为止,专家们还未形成一套可成为共同指南的方案。欧美地区很多大型医疗机构都已建立各自相对完备的低温治疗管理规范和实施方法,但并未获得临床研究的证据支持。目前亚洲地区,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部分医疗机构也已逐步建立相关的实施方案。
低温治疗的管理包括:适用对象评估,明确临床监测和观察指标,低温实施的标准方法流程,低温诱导的要求,低温维持阶段的镇静、麻醉管理(对抗寒战)与监测,复温期体温控制与管理,低温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案,以及与整套管理规范相对应的研究计划,等等。低温治疗的管理涉及重症医学、麻醉、神经、内科、感染、护理等多学科范畴,并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作为理论支持,因此一份科学而具有标准性的低温治疗管理方案的出台尚需时日。
6低温的时程
另一个困扰临床实施的问题就是低温治疗的时程。目前指南推荐的低温维持治疗时程为12~24 h,但这一时间的确定多基于体表低温技术和ROSC后短期内实施的基础。有研究显示,相同背景下超过24 h的延长治疗并未使患者额外获益,相反可能带来更多潜在的危险。新的低温技术可更早应用于心肺复苏过程之中,低温治疗的时程可因此缩短。最新的研究也显示,对心搏骤停后大鼠早期应用低温,短时间的低温时程更能提高复苏后动物长期的生存和神经功能预后。而对于不同病因和ROSC后昏迷程度不同的患者,有专家提出低温时程是否应该个体化的疑问,这些也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7小结
尽管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仍存在很多的疑问和争议,但其在心肺复苏中的保护作用却毋庸置疑。今后,对于不同的低温方法诱导低温后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会被不断阐明,这将有助于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临床实施方案,指导临床实践。各种新的低温诱导技术会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日臻完善,并将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随着药物诱导低温等新进展逐渐向临床转化以及低温装置的优化与更新,更多的低温方法会在院前条件下被采用,多种低温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今后低温治疗新的方向。

思考题
1.目前可采用的低温治疗方法有哪些?
2.选择低温治疗方案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收稿日期:2011-12-02)
(本文编辑:郑辛甜)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30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钱会银. 治疗性低温对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和存活率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1017-1022
  • 2) 李银平. 不同时机轻度低温干预对心室纤颤兔复苏后心脏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3:185-189
  • 3) 保学明. 亚低温对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381-384
  • 4) 刘海健. 不同剂量血必净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血清NSE及S-100β蛋白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83-85
  • 5) 李慧. 脑保护策略中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2017,18,06:478-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