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患者,女,26岁。因“过量服用利培酮3 h”于2010年9月28日凌晨1时入院。9月27日21∶30服用利培酮98片(2 mg/片)后出现持续胸闷,无胸痛、心悸,无腹痛、吐泻,无静坐不能、震颤,无意识不清、四肢僵直、抽搐。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淡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 次/min,律齐,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Hb 105 g/L,ALT 30 U/L,SCr 43 μmol/L,BUN 2 mmol/L,LDH 205 U/L,CPK 74 U/L,CK-MB 11 U/L,AMS 469 U/L,血清钾3.9 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T波低平, QTc 0.38 s;胸片未见病变;上腹部CT无异常。处理经过:入院后予洗胃、禁食等治疗,胸闷缓解。9月28日8∶00血9-羟利培酮质量浓度为77.3 ng/ml。心电监护示窦缓,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偶见短阵室速;心电图示QTc 0.498 s,结合患者血淀粉酶升高,考虑心脏、胰腺多脏器功能损伤。于9月28日16∶00行血液灌流治疗2 h,过程顺利。于灌流前(服药后11 h)测定血9-羟利培酮质量浓度为77.3 ng/ml,灌流结束后即刻(服药后22 h)为14.8 ng/ml,灌流后24 h(服药后46 h)测定血9-羟利培酮质量浓度为16.4 ng/ml。9月29日心电图QTc 0.467s,血淀粉酶238 U/L。预后:2010年10月5日痊愈出院。出院时血红蛋白114 g/L,血淀粉酶110 U/L;TnI<0.01 μg/L,心超未见异常,EF 63%;Holter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7 次/min(最小40 次/min,最大103 次/min),室早287个,有1阵室速和7对成对室早,QTc 0.44 s。
讨论利培酮是一种高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利培酮口服吸收后可迅速分布于体内,1~2 h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主要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2D6催化9位羟基化,产生9-羟利培酮。利培酮消除半衰期为3 h左右,大多1 d内达到稳态;而9-羟利培酮消除半衰期为24 h左右,4~5 d达到稳态,70%经尿液排泄,14%经粪便排泄。利培酮治疗量血药浓度范围目前一般认为<6 mg/d时较安全,当>8 mg/d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多。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癫痫发作、低血钾麻痹、精神症状、血细胞减少、心律失常、肝功能异常等,少数可出现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本患者服用过量利培酮后出现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AMS明显升高,提示心肌、胰腺多脏器功能受损。
目前利培酮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治疗上以减少毒物吸收、加快药物清除,以及对症支持为主。血液灌流主要是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尤其对清除脂溶性药物及蛋白结合药物更有效。本患者在灌流治疗后9-羟利培酮的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血淀粉酶明显恢复,QT间期略有缩短,临床病情缓解,提示血液灌流是利培酮中毒急救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血液灌流仅能清除药物本身,减少药物进一步吸收产生的不良反应,而对药物中毒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纠正,因此,在尽早血液灌流治疗的同时需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或对症支持。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血浓度能够反映患者摄入利培酮的量,是否可以作为预后的判断依据目前尚未见报道。对本例患者的观察发现,9-羟利培酮血浓度的变化确实与患者临床效应有一定关系,提示血药浓度监测在利培酮中毒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收稿日期:2011-06-24)
(本文编辑:郑辛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