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创伤患者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
作者:刘国辉,刘旭光
发布日期:2015-05-04

刘国辉,刘旭光.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创伤患者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 (5):470-472.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5.003


关键词: 创伤救治体系 创伤 救治模式 协同急救网络 急救体系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刘明文. 114例急性胸痛的回顾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7,4:316-318
  • 2) 姚元章. 论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J]. 创伤外科杂志,2016,18,5:257-260
  • 3) 杨剑. 小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调查与培训设计[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01:88-90
  • 4) 张娜. 海南省区域协同创伤救治体系的设计与成效[J]. 临床急诊杂志,2017,18,07:493-495
  • 5) 谢彩娟. 18家社区医院急诊抢救单元的建设现状与改进建议[J]. 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6:849-853
  • 6) 段海真. 特殊咬伤1176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2:220-222
  • 7) 周明珍,杨剑,李少星,王欢. 小学生意外伤害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3:245-248
  • 8) 马玉龙. 四根螺旋纹钢筋胸腹腔贯通伤多学科联合救治体会[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2:252-253
  • 9) 陈锋,金平,李子龙,汪正权,李哲. 余姚市创伤中心建设初步探索[J]. 中华创伤杂志,2019,35,8:682-685
  • 10) 曾元临,陈海鸣,罗礼生,等. 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要点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19,35,12:1126-1129
  • 11) 段海真,宋仁杰,张小军,任达福,喻安永. 人咬伤428例临床特点分析[J]. 重庆医学,2019,48,10:1790-1791,1799
  • 12) 肖仁举. 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J]. 创伤外科杂志,2020,22,5:399-400,封3
  • 13) 陈熙,罗柳玫,李丽,等. 长沙市城区居民伤害预防态度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7:2099-2105
  • 14) 江凤琼. 绵阳地区儿童灾害知识培训需求调查及对策建议[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5:574-576,584
  • 15) 张爽婷. 5G技术在创伤急救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创伤外科杂志,2022,24,8:634-638,封3
  • 16) 张翔. 创伤院前救护能力现状及延时现场救护知识和能力准备—多中心横断面调研[J]. 创伤外科杂志,2023,25,3:216-222
  • 17) 任英. 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8:1116-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