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病原微生物送检实证分析
A retrospective empirical analysis on microbial specimen sampling and culture in ICU patients with documented infections
作者:韩国丽,李雷清,吴丹梅,吴振波,严继承,王选锭
发布日期:2015-04-07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微生物标本采样送检和初始抗菌治疗用药情况,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13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出院的所有病例,选取入住ICU时有确切感染证据并在当日接受抗菌治疗病例,对患者感染状况、初始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标本送检信息和病原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841例出院病例中,443例入住ICU时有确切感染证据并接受初始抗菌治疗,其中仅30例(6.8%)在初始抗菌治疗前已有病原学送检结果。369例入住ICU时有感染部位的微生物样本可采,360例(97.6%)在入住ICU 3 d内有送检。送检标本以痰最多(占56.4%),其次为血标本17.4%,但仅有119例(33.1%)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完成标本采样。进一步分析接受初始广谱抗菌治疗的269例患者,入住ICU头3 d也仅有33.5%病例是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完成标本采样;与使用前采样相比,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后采样培养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耐药菌检出率明显升高(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检出率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后采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住ICU的感染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前病原学证据缺少,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虽高但普遍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后采样,且以痰等非无菌部位标本为主,降低了病原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韩国丽,李雷清,吴丹梅,吴振波,严继承,王选锭.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病原微生物送检实证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4): 363-368.
DOI号: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感染 抗菌药物 标本采集 病原微生物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杨武. 正确认识脓毒症抗菌治疗的六个核心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393-396
  • 2) 程玮涛. 联合监测PCT、CRP、PLT应用于神经外科ICU重症感染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学,2017,45,04:475-478
  • 3) 徐领城. 难治性感染治疗:不只是抗菌药物[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3:233-236
  • 4) 朱榕生,宋姣姣,徐领城,等.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分离菌株及药敏情况[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1:981-989
  • 5) 宋姣姣. 珍惜稀缺的高档抗菌药物,避免抗生素后时代全面来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4:443-446
  • 6) 许杰.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与成效分析[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3:185-192
  • 7) 蒋鹏. 基于信息化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六年成效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4:464-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