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期刊中心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模型心脏损伤的比较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myocardial injures between asphyxial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ardiac arrests
作者:何宇敏,赵燊,黄子通,方向韶,徐雯
发布日期:2015-01-02

目的:对比大鼠窒息法和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在复苏后不同时期心脏的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动物模型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诱导8 min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模型及假手术组,于复苏成功后4、24、72 h行心肌HE染色、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心脏彩超的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E染色4 h室颤组肌溶解较窒息组明显,72 h二组肌纤维排列紊乱;RCR4 h室颤组低于窒息组,24 h恢复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颤组4 h低于窒息组(29.68% vs.42.16%,P=0.031),24 h室颤组与假手术组无异,而窒息组72 h方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两组左室前壁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增加(2.41 mm vs. 1.72 mm,P=0.013;2.61 mm vs. 1.72 mm,P=0.0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颤模型在复苏后早期心肌损伤较窒息模型严重;中间期两种模型均有所恢复,且室颤组较窒息组更早恢复;复苏后后期两组均出现代偿性心肌肥厚,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后后期两组均出现代偿性心肌肥厚,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何宇敏,赵燊,黄子通,方向韶,徐雯.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模型心脏损伤的比较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8-32.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1.009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计划(2012B031800103)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室颤 窒息 线粒体呼吸功能 心脏彩超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孙红双,吕菁君,魏捷,叶璐,蒋舒玉,孙胜男. 窒息法与高钾合并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7,1:9-15
  • 2) 杨军. 窒息法和室颤法致猪心脏骤停后肺损伤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6:751-756
  • 3) 李恒杰. 七氟醚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28-32
  • 4) 陈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心搏骤停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04:405-409
  • 5) 舒婷婷. 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5:513-517
  • 6) 廉应涛,姚兰,徐松,等. 窒息与经食道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模型大鼠的心功能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1:50-54
  • 7) 阳生光. CyGB和HMGB1对大鼠心搏骤停/复苏后的评价与意义[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6:661-665,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