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期刊中心
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hemodynamic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temporary pacemaker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fter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作者:王合金,谢江霞,潘莹    发布日期:2014-06-3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接受心肺复苏联合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成功建立有效循环、年龄≥18岁。入选病例排除因各种疾病终末期、晚期肿瘤、自然死亡因素所致心搏呼吸停止者。随机对76例在急诊抢救单元的X线透视确定其起搏位置,根据起搏位置的不同分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57.31±16.65)岁]和心尖部起搏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0.43±15.48)岁]。所有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起搏后QRS波群时限,并在早期至中间阶段通过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泵功能指数心排量(CO)和心脏指数(CI)。并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至中间阶段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比、心脏骤停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的早期至中间阶段,与心尖部起搏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在LVEF、FS、CO、CI均升高(0.46±0.04)% vs.(0.44±0.05) %、(0.34±0.05) vs.(0.32±0.04)、(3.73±0.46)L/min vs.(3.47±0.46)L/min、(2.67±0.29)L/(min·m2) vs. (2.46±0.26)L/(min·m2) , P<0.05 ;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QRS时限较心尖起搏组显著缩短(128.25±6.06)ms vs.(151.93±8.99)ms, P<0.05;房颤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心衰和新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早期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房颤的发生。

王合金,谢江霞,潘莹. 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796-800.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7.017


关键词: 起搏器 心肺复苏 复苏后自主循环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朴丽莎. 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5,29,35:4411-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