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链接”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The effect of “seamlessly linked” saving mode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作者:严金川,徐良洁,袁伟,王翠平,刘培晶,赵建伟 发布日期:2013-06-03
目的 观察采用“无缝链接”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门-球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入选来院的AMI患者,发病时间在24h以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依据是否采用“无缝链接”救治模式分为“无缝链接”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随访6个月后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 结果 “无缝链接”组及对照组平均门-球时间分别为86 min±9min和183 min±15min,“无缝链接”组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6个月随访显示“无缝链接”组患者平均LVEF为60.4±8.1%,对照组为50.5±6.1%。MACE分别为7.8%和16.7%。结论 采用“无缝链接”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门-球时间,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好转,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严金川,徐良洁,袁伟,王翠平,刘培晶,赵建伟. “无缝链接”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22(6): 646-648.
DOI号: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门-球时间
无缝链接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严金川.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是未来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的必由之路[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1:961-963
2)
严金川.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6:648-652
3)
赵阳. 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9:828-830
4)
曹松梅. 院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8:1350-1353
5)
王文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2:2344-2346
6)
谢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开通闭塞血管时间的影响因素[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3:372-374
7)
杨宁. 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5:356-359
8)
陈新军. 基于手机微信群通讯方式对基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模式的探讨[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2:120-125
9)
陈新军. 江阴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进展及优化策略[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07:622-627
10)
沈莹. 多专科模拟实景演练医护培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效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7,32,05:48-51
11)
王国忠. 基层医院通过微信院前激活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时间的影响[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3:391-396
12)
郑若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事件和两年随访结果分析[J]. 现代医学,2017,45,06:815-818
13)
赵阳. 地市级医院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行性探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08:706-709
14)
赵阳. 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04:426-430
15)
魏中原. 胸痛中心网络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2:180-183
16)
杨会梅. 区域化管理结合无缝链接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救治效果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2:3619-3621,3628
17)
曹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临床路径的实践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1:104-106
18)
汪美林.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平台对易患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人群的社区心理护理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9:83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