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急诊危重度指数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作者:王雷,周红,朱景芳
发布日期:2011-04-10

医院急诊访问量逐年增加,2002年美国急诊访问量已达1.1亿人次,这种增加的趋势不会改变,公众对急诊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1-4]。在急诊访问量中,绝大部分是病情不严重的平诊患儿。迅速、准确地从急诊患儿中筛选出所占比例小,却需要紧急处理的危重患儿,从而有效分流,维持良好急诊秩序,需要简便、精确的分诊系统。
分诊(triage)是由护士按照患儿或伤者的疾病、损伤的严重度、预后、临床资源利用度等做出治疗的优先策略[5]。20世纪90年代逐步应用于各医院急诊,近年来分诊在急诊中越来越重要。国际上有多种分诊系统,对27%美国急诊的研究表明,69%的医院用三级,12%用四级,3%用五级分诊系统[6]。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接受5级系统,如澳大利亚归类分级(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分类和精确分级系统(the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
儿童生命体征随生长发育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儿科的分诊要比成人复杂、费时[7]。急诊危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8-9]是结合患儿的危重度和临床资源应用做出分级,安排患儿就诊优先次序的分级系统。它和AST,CAST,曼彻斯特归类分级(manchester triage scale),同为国际常用儿科急诊分类系统[10-13]。本文将应用ESI分类系统,通过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所有就诊患者的ESI分级,例证该系统在中国儿科急诊中的应用。

王雷,周红,朱景芳. 急诊危重度指数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4): 418-420.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04.019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