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期刊中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
作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发布日期:2007-04-10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350-357.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7.04.003


关键词: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孙海春. 青龙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50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
  • 2) 刘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30-734
  • 3) 阎锡新.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进展[J]. 临床荟萃,2008,23,7:
  • 4) 解立新. 不同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0:
  • 5) 戴冰冰. 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疗效观察[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8,7,2:
  • 6) 王长远.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
  • 7) 杨敏. 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中的应用[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2:
  • 8) 刘其国. 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6:
  • 9) 钟兴美.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24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
  • 10) 邓原琴. 教导对谈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09,23,15:
  • 11) 张鲁涛. 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下呼气触发灵敏度对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J]. 临床荟萃,2009,24,9:
  • 12) 朱燕辉. 喉罩与口鼻罩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比较[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
  • 13) 杨春红.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败病例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6:
  • 14) 万齐全. 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
  • 15) 吴月清. 无创机械通气对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价值的探讨[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8:
  • 16) 罗祖金. 无创正压通气常见问题及处理[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2:
  • 17) 张鲁涛. COPD急性加重期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下呼气触发灵敏度对呼吸效率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2:
  • 18) 蒋慧.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09,7,8:
  • 19) 王华. 应用电抗评估重度COPD患者气流受限的程度及无创正压通气的效果[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2:
  • 20) 张孝亮. 前列环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初步观察[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5:
  • 21) SUN Yong-chang. Advances in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0,123,1:6-17
  • 22) 孙洋洋. 无创正压通气在AECOPD所致呼吸衰竭应用中的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21-22
  • 23) 李新科. 醒脑静注射液及纳洛酮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79-781
  • 24) 李喆.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0,21,7:46-47
  • 25) 王光辉. 有无独立测压管的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比较[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410-412
  • 26) 温兴杰.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撤机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8:487-490
  • 27) 高绪胜.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体会[J]. 医药论坛杂志,2010,31,5:66-67
  • 28) 杜崇军.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2:1362
  • 29) 宫静. 培土生金法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420-421
  • 30) 杨华.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和费用分析[J]. 现代医学,2010,38,3:256-259
  • 31) 马利军.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进展[J]. 新医学,2010,41,5:322-324
  • 32) 汪正光. 简化CAP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附90例报告[J]. 新医学,2010,41,4:221-224
  • 33) 宁康. AECOPD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转换时机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11-712
  • 34) 祁风亮. 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在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中临床效果[J].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613-614
  • 35) 范春红.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效果评价[J].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458-459
  • 36) 杨芳.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31例[J].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436
  • 37) 谭志刚.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68-569
  • 38) 杨华.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65例[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216-218
  • 39) 庞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早期血乳酸测定的临床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43-4944
  • 40) 梁宗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策略[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3:207-209
  • 41) 肖超烈.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J]. 广东医学,2011,32,5:615-616
  • 42) 曹霞. 影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1:92-96
  • 43) 丁艳苓. 慢性阻塞性肺病机械通气上机时间与持续时间对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的影响[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2:154-159
  • 44) 刘明文. 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5:464-466
  • 45) 霍晓颖.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213例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5:581-582,602
  • 46) 孙兵. 无创正压通气不能耐受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 中国医刊,2011,46,6:22-23
  • 47) 符翔.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5:103-105
  • 48) 刘成产.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48-1549
  • 49) 刘新茹. 三种呼吸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周围循环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8:3261-3263
  • 50) 刘新茹. 三种呼吸模式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周围循环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07-1508
  • 51) 汪家坤. 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5:799-800
  • 52) 官莉. 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56-258
  • 53) 刘梅.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4:402-407
  • 54) 刘峰. 不同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31-3232
  • 55) 聂舟山. 老年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机治疗两种插管方式比较[J]. 武警医学,2012,23,3:214-216
  • 56) 曲茂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9:927-930
  • 57) 杨素芹. 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气道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64-466
  • 58) 赵曙光. 纳洛酮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肺性脑病22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63-4564
  • 59) 白雪景.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分析[J]. 河北医药,2012,34,15:2353-2353
  • 60) 唐忠平.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81-82,84
  • 61) 荣峰. 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应用探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42-444
  • 62) 陈天君. 支气管肺泡灌洗和自主呼吸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中的作用[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6:669-671
  • 63) 黄友明. 不同时间气管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后的影响[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07-209
  • 64) 刘希芝. 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5-57
  • 65) 邱勤. 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30-132
  • 66) 陈启江. 右美托咪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中的应用[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12,1:29-31
  • 67) 郑大伟.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的临床研究[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12,2:146-149
  • 68) 陈伟杰.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体系对机械通气撤机时机的指导作用[J].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2:1504-1506
  • 69) 魏成功. 无创双水平正压气道通气联合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3,19,2:8-10,14
  • 70) 梅国丰. 严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甲状腺激素及TSH变化与预后的临床观察[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4:505-506
  • 71) 钟小燕. 青兰浸膏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92-794
  • 72) 高丽梅. 机械通气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36-237
  • 73) 赵长芳,徐鸥. 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9:705-709
  • 74) 徐丽娜.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伴意识障碍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21:1631-1634
  • 75) 何传周.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与有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2013,34,9:1319-1320
  • 76) 金炬,刘帮助. 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97-1600
  • 77) 叶宏伟. 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刊,2013,48,9:41-43
  • 78) 张细江. 生理死腔负荷试验在识别短期机械通气COPD脱机失败患者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3:277-278
  • 79) 卓安山.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 疑难病杂志,2014,13,08:
  • 80) 陈永权. 无创通气治疗意识障碍的Ⅱ型呼吸衰竭[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04:753-754
  • 81) 佘小银. 序贯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的应用[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06:
  • 82) 钟恺立. 大承气汤灌肠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01:109-111
  • 83) 王红军. 3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呼吸机撤离困难原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0:60-63
  • 84) 杨旭. 急诊ICU中序贯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撤机时机及影响撤机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26,11:
  • 85) 董春丽. 智能脱机模式与自主呼吸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撤机过程的比较[J]. 中国临床研究,2014,27,04:417-418
  • 86) 吴丽红. 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AECOPD伴肺性脑病患者救治中的体会[J]. 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1:1334-1336
  • 87) 万小兵.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呼吸衰竭患者撤除呼吸机时机的指导作用[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06:899-901
  • 88) 陈宝元. 着力推进我国无创正压通气领域的快速发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8:2961-2963
  • 89) 甘乐文.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4:267-273
  • 90) 梁宗敏. 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拔管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内镜杂志,2015,21,10:1061-1064
  • 91) 房淑萍. 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4:237-239
  • 92) 严理. 喘可治氧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25-127
  • 93) 李如芳.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康复的效果[J]. 中国医药,2016,11,7:996-999
  • 94) 姜俊广.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观察[J]. 医学综述,2016,22,1:167-170
  • 95) 黄颖. 从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4:742-744
  • 96) 罗先海. 改良GCS≥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2016,45,10:1381-1383
  • 97) 董春丽. 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01:51-53
  • 98) 姜威. 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急性肺损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03:280-282
  • 99) 张晓群. 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造影剂神经毒性成功救治一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05:595-597
  • 100) 叶静凡.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 华西医学,2017,32,11:1702-1707
  • 101) 张海国.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并发肺性脑病[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3,08:1274-1276
  • 102) 艾瑞东. 健脾温中方对COPD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观察[J]. 河北医药,2017,39,11:1642-1646
  • 103) 刘静,李雷,冯菲,等. 丹参注射液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1:147-150
  • 104) 刘景刚. 经鼻高流量氧疗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4:459-462
  • 105) 冯玉峰,何健.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SAS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 实用老年医学,2019,33,3:253-255
  • 106) 余昕,刘加荣,王霄,陈莉莉. 综合医院口腔科医生在新冠肺炎抗疫一线的心理建设及知识储备——来自湖北一线口腔专家的抗疫心得[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0,36,2:247-249
  • 107) 陶夏. 口鼻面罩切换装置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科学仪器,2021,38,3:23-27
  • 10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70-205
  • 109) 陈敏洁.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22,31,4:648-650
  • 110) 吴国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3,30,1:46-50
  • 1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专家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修订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23,43,2:132-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