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腹腔的刚性边界(脊椎、肋骨和骨盆骨)和半刚性边界(腹壁、膈肌和骨盆肌肉)使其扩张能力受限而产生压力,从而构成“腹腔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生理状态(如咳嗽、Valsalva、举重等动作)和病理状态(如腹腔内脏器、腹腔间隙脂肪、淋巴结、血管等发生病理性改变)均可导致IAP升高。病理性的IAP增高称为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急诊患者比较常见,可明显增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1-2]。若IAP超过20 mmHg(1 mmHg=0.133 kPa),合并新发或进行性器官衰竭,则可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ACS是IAH的进展期表现,即使给予减压治疗并去除病因,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因此,临床医生的关注点要从ACS提前到IAH阶段[3]。
世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协会(World Society of th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WSACS)于2006年发布IAH/ACS的专家共识并明确了其定义[4],2007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IAH/ACS临床救治指南[5]和研究建议[6],并于2013年对定义与临床指南做了更新[3, 7]。2020年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颁布了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版)[8],强调急危重症患者IAH/ACS风险高、易漏诊,应予以高度重视。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且急诊环境特殊,容易漏诊IAH/ACS,这对急诊医师的诊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参考国内外IAH/ACS指南共识,系统梳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急诊科临床工作特点基础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北京医师协会急救医师专科分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共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并制订了《成人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诊治急诊专家共识》,旨在为IAH/ACS的急诊诊疗提供指导。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北京医学会急救医学专科医师分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 成人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诊治急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33(5): 60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