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是县域内各个医共体急救网和急救中心共同形成的一个“以时间轴为核心的急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平台,是县域整体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1]。2021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升急危重病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大中心建设这两项任务与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直接相关[2]。同年12月《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发布,提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传输及保证大平台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础,急诊急救大平台数据库建立,可以为急诊急救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信息保障[1]。余姚市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3],在平台信息化搭建方面,不断创新和实践,开发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现将平台建设和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1 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现状余姚市医共体由26家医疗单位和一个急救中心组成,集合了全市的医疗资源,分别由四个牵头医院组成四个各自医共体,急救中心为独立机构,负责调度全市的院前急救资源,根据患者病情和转运距离把患者转送至不同医共体。长期以来,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区域内急诊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孤岛”现象:医共体牵头医院、医共体成员医院和急救中心之间信息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无法达到急诊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无法形成急重症患者的诊疗时间轴。急救现场无法得到医共体牵头单位的现场急救指导,医共体成员单位无法实时获取医共体牵头单位的线上帮助。
(2)抢救室病历管理不规范:由于没有抢救室病历管理规范,医共体单位抢救室病历“五花八门”,有的医院以门诊病历替代抢救室病历,有的医院以手工纸质病历替代抢救室病历。危重患者信息管理混乱、各类知情告知遗漏、护理记录缺乏、质控管理和数据库落后等,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3)卫健主管部门:数据和信息化是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共体急诊医疗智联管理的抓手,由于没有建成全市范围的统一急诊信息化管理平台,卫健部门无法实时精准了解各医共体运行信息,影响区域内急诊同质化和规范化管理进程。
因此,为解决余姚市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建设中的存在问题,需要创建供全市医共体使用的急诊信息系统,要求做到一次输入,信息全程共享,打通信息孤岛;二个覆盖:覆盖所有院前急危重症患者,覆盖所有医共体成员单位;符合三个质控要求:对急危重症患者实现数据跟踪,用抢救室电子病历避免漏诊、误诊,实现所有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时间轴生成;同时四个基本保证:保证信息安全,保证全程数据及时抓取,保证与HIS系统安全链接,保证自动提供上级质管部门所需数据。
2 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创建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基础是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发的急诊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创建于2013年12月,创建初期实现急诊预检分诊、抢救室危重病管理、危重患者预警报警、抢救室危重患者数据库及急诊质控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功能,成为急诊管理的重要工具[4]。随着对急诊信息化进程需求的不断增大,2019年12月起,先后开发抢救室结构化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根据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需求,建成符合要求的时间轴管理。2022年开发救护车车载急诊信息系统,实现院前抢救信息、动态心电监护信息、语音和视频信息通过车内WIFI+5G技术实时传输至抢救室,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2022年底在余姚市卫健局的要求下,逐步把急诊信息管理系统推广至全市所有医共体,实现所有医共体单位之间急诊抢救信息互联互通、急救中心与所有医共体单位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建成余姚市医共体内急诊急救信息平台。
3 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应用 3.1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实现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为APP-PAD移动端,数据通过车内WIFI+5G传输。患者基础信息、数据采集:通过PAD读取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接通车载监护系统后患者动态生命体征传递至接受医院急诊信息终端;系统根据不同分类患者如胸痛、卒中、创伤等模块,院前急救医生选择现场评估、处置、用药等重要信息,通过语音录入主诉、简要病史等信息,选择转入的目标医院后,上述信息自动载入;如患者病情危重,院前急救医生与目标医院抢救室医生通过5G+AR远程会诊系统(详见下文)进行交班和指导;院内预处置: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载入的患者信息提前开通绿色通道,提前预检分诊及入抢登记,提前预留抢救室床位或办理住院,提前开具检查检验及相关药品,专科医师提前进入抢救室、打印手术通知单,真正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实现“上车即入院”。
3.2 医共体抢救室信息化管理抢救室危重病管理从预检分诊开始,平台参照《急诊预检分级分诊2018版》[5]制定的四级五分法设计电子化预检分诊系统。为解决乡镇医共体成员单位预检分诊能力不足问题,在门诊HIS系统中增加“关键词分诊预警”功能,平台会根据患者的即刻生命体征和预警关键词如“突发胸痛”、“突发肢体活动障碍”等,提醒医生是否把患者分诊至抢救室。患者完成入抢登记后如接通监护设备,系统自动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节省医护时间,也避免手工输入的错误。医护人员在入抢界面进行电子病历书写,电子病历结构化存储、病历模板库、支持数据元素绑定、实现了多文档同步刷新技术,快速导入检验、检查、处方数据;实现医生电子签章,患者签名等功能。平台借助智能化信息采集技术,让数据“活”起来,助力临床研究,从而发现临床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研究价值。为满足卫健委关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对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时间节点的记录要求,系统根据医护记录自动生成患者开始抢救、关键操作、输血、CT检查、进入导管室、抢救室滞留及进入手术室等时间,掌握详细活动路线,为急诊管理提供依据。
3.3 医共体数据库建设和质控管理系统根据省急诊质控中心和等级医院检查要求自动生成急诊数据库,内容包括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急诊抢救室患者病死率、急诊手术患者病死率、ROSC成功率、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抢救室患者住院率、转诊率、手术率、按照规定时间会诊率、超过24 h滞留比例、重症监护室住院率。创伤中心建设数据[6]:包括60 min ISS评分率,ISS > 16分患者病死率、30 min输血达成率,30 min CT影像学检查达成率、规定时间气管插管和胸腔闭式引流达成比例等多项指标,为创伤中心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所有数据能够实时自动抓取,能够及时反映急诊各项指标运行状况,为医疗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急诊管理提供支持,为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提供依据。
3.4 医共体内“云急救”中心“云急救”是指在智慧诊疗系统(辅助决策+教学功能)的基础上通过5G+AR眼镜实现远程会诊的急救系统。余姚市云急救中心是建立在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下的应用场景,云急救中心设立专家库,24 h在线进行实时急救指导或远程会诊,是搭建在各医共体成员单位、急救中心与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之间的桥梁。通过5G+AR眼镜实现指导专家与急诊现场和医共体抢救室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的无障碍实时视频、语音交流,病历浏览、影像图片阅读等,实现远程指导。另外云急救向上对接“浙里急救”的云会诊,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可以与省级医院医疗专家建立联系,实现上级医院专家远程指导。
3.5 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实时数据展示和数据分析是卫健部门统筹全区域医共体急诊运行效率和远期发展的基础,平台开发出智能决策分析模块,以“驾驶舱”形式,直观展示医共体急诊信息平台实时数据,包括救护车运行信息,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资源占用、医疗数据等,见图 1。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可对区域内突发的急诊急救事件、传染病数据监测,对该类事件进行事后的总结评估、统计分析,为后续的工作流程改善和优化提供支撑,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估区域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资源管理能力相关情况等。
![]() |
图 1 余姚市县域医共体智慧急救系统驾驶舱 |
|
通过对三大中心的运行数据分析发现,(见表 1),急诊PCI人次增加,DTB中位数缩短、DNT中位数缩短,ISS > 16分创伤患者的抢救室病死率下降,这些成效与医共体成员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识别、转运这三类时效性影响大的患者相关,与急救中心及医共体成员单位与三大中心之间信息联通,建立有效无缝衔接关系密切。
运行参数 | 2021 | 2022 |
PCI人数 | 116 | 150 |
DTB中位数(min) | 76 | 68 |
DTB达标率(%) | 75.89 | 89.19 |
卒中溶栓人次 | 110 | 123 |
DNT中位数(min) | 52 | 50 |
DNT达标率(%) | 84.50 | 90.24 |
ISS > 16分创伤人次 | 651 | 577 |
抢救室严重创伤病死率%ISS > 16分 | 5.37 | 4.32 |
2022年急诊预检分诊率92%;入抢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中位数4.88 min;所有患者MEWS评分率100%、创伤患者60 min ISS评分率达到83%;入抢1 h确定性处置率98%,入抢患者心电图完成率100%。
4.3 抢救室患者疾病谱分析平台能够对进入抢救室的急诊患者诊断进行实时分析,为急诊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提供参考依据。图 2为抢救室救治排名前十位疾病。
![]() |
图 2 抢救室前10位疾病诊断排名 |
|
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保障区域内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区区域医共体急诊急救能力同质化的关键。但是医共体内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的推广并非易事,需要卫健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行,彻底破除医共体内急诊救治的旧思维,真正落实生命至上的健康策略[7]。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 金平:论文设计、文章撰写和修改;李子龙:论文设计;黄增:数据收集和统计
[1]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 等.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29-143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03 |
[2]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10-27).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111/6fb05c3d29ae4e72bce35f11180f0044.shtml |
[3] | 李哲, 李子龙, 谢益辉, 等. 浙东地区县域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9-65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7 |
[4] | 黄萍, 徐杰丰, 陆雯, 等. 危重患者跟踪系统在抢救室创伤患者护理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浙江医学, 2018, 40(6): 651-653.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18.40.6.2017-670 |
[5] | 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4): 415-41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4.004 |
[6] | 王天兵, 李明, 杜哲, 等. 创伤中心建设中的医疗质量控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3): 212-215.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03.005 |
[7] | 罗之谦, 姚津剑, 陈松, 等. "大急诊、大急救、大平台" 是"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理念最直接的医学实践[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7): 573-577.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1.07.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