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杭州 310009;
3. 长兴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急诊医学科,长兴 313100
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00-800万人遭遇创伤,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在人类总死因中占第4位,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则占第1位,对社会危害巨大[1]。严重创伤患者生存与死亡的时间窗很窄,抢救时机稍纵即逝[2-3]。医护人员能否在“黄金期”内明确诊断实施抢救,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4]。当前院内救治缺乏规范化流程,在抢救的关键节点形成“时间黑洞”,导致患者错失抢救的“黄金期”,成为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4-5]。本院急诊科于2022年7月起采用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规范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在严重创伤患者的全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7~8月浙江省某三级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预检分级为Ⅰ~Ⅱ级行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的67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22年5~6月收治的预检分级Ⅰ~Ⅱ级行常规救治流程的75例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基线比较见表 1。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患者资料,知情同意被豁免,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057)。
项目 | 观察组(n=67) | 对照组(n=75) | t/χ2值 | P值 |
年龄(x±s) | 51.34±16.37 | 51.41±16.09 | 0.026 | 0.980 |
性别 | 0.029 | 0.864 | ||
男 | 51(76.1) | 58(77.3) | ||
女 | 16(23.9) | 17(22.7) | ||
预检级别 | 3.100 | 0.078 | ||
Ⅰ级 | 12(17.9) | 23(30.7) | ||
Ⅱ级 | 55(82.1) | 52(69.3) | ||
来院方式 | 3.140 | 0.076 | ||
120送入 | 55(82.1) | 69(92.0) | ||
自行来院 | 12(17.9) | 6(8.0) | ||
损伤部位 | 1.989 | 0.370 | ||
四肢/皮肤 | 22(32.8) | 17(22.7) | ||
胸/腹部 | 14(20.9) | 16(21.3) | ||
头/颈部 | 31(46.3) | 42(56.0) | ||
损伤机制 | 0.594 | 0.900 | ||
高处坠落 | 17(25.4) | 19(35.3) | ||
重物压伤 | 4(6.0) | 7(9.3) | ||
交通伤 | 37(55.2) | 39(52.0) | ||
自行跌倒 | 9(13.4) | 10(13.3) |
研究小组由9人组成,其中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理研究生1名。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和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时间追踪表,做好严重创伤患者数据收集和质控工作。由医务科和急诊科共同负责创伤救治的质量控制和创伤救治流程及制度的优化。
1.2.2 优化创伤标准化救治流程时间窗内全流程推进是严重创伤救治的核心内容[6],结合创伤救治指南和专家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见图 1。当严重创伤患者进入复苏室,开启60 min电子倒计时开关,并设置闹钟提醒,于2022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 |
图 1 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 |
|
以时间轴为线,按照美国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原则[7],按照初次评估ABCDE的顺序,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循环(circulation)、意识及功能障碍(disablity)、暴露(exposure),及各部分对应的处置措施设计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时间追踪表,见图 2。对于初次评估和处置措施的内容创伤护士只需要根据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符合的项目前的“□”里打“√”,并在相应处置措施后记录相应的时间节点。于2022年7月开始正式对预检分诊为Ⅰ~Ⅱ级的创伤患者进行登记,以便于严重创伤患者标准化救治流程的推进和质量控制。
![]() |
图 2 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时间追踪表 |
|
观察组数据采用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时间追踪表登记的数据,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重点时效指标。对照组的数据通过查阅病历和常规的护理记录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重要时间节点。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预检分级、来院方式、损伤部位和损伤机制等。
1.3.2 重点时效指标定义(1)安全气道建立时间=首次气管插管完成时间﹣入室时间;(2)FAST用时=首次FAST完成时间-入室时间;(3)CT用时=首次全身快速CT完成时间-入室时间;(4)MDT用时=首个专科医生到达时间-入室时间;(5)输血用时=首次输血时间-入室时间;(6)术前准备用时=术前准备时间-入室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使用均数±标准差(x±s)和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救治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急诊救治时间为63(48,96)min,对照组平均急诊救治时间为72(58,108)min,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见图 3。
![]() |
aP<0.05 图 3 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应用前后急诊救治时间对比 |
|
观察组10人(14.9%)建立安全气道,用时2(1.00,4.25)min,对照组22人(29.3%)建立安全气道,用时4(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0),见图 4A。观察组25人(25.4%)行FAST检查,用时8(5,13)min,对照组36人(37.3%)行FAST检查,用时11(5.0,19.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1),见图 4B。观察组62人(92.5%)行CT检查,用时22(18.75,25.00)min,对照组76人(78.7%)行CT检查,用时25(21.00,38.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见图 4C。观察组50人(74.6%)MDT,用时8(4,26)min,对照组51人(68%)MDT,用时23(7,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见图 4D。观察组3人(4.5%)输血,用时49(48,50)min,对照组5人(6.7%)输血,用时58(49.5,70.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0),见图 2E。观察组16人(23.9%)手术,术前准备平均用时49(44.25,68.25)min,对照组20人(26.7%)手术,术前准备用时66.50(46.25,82.5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5),见图 4F。
![]() |
A:安全气道建立时间;B:FAST用时;C:全身快速CT用时;D:MDT用时;E:输血用时;F:术前准备用时;aP<0.001;bP<0.05;ns: no significance. 图 4 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应用前后关键时间指标对比 |
|
急诊救治时间是指严重创伤患者进入复苏室至离开的平均时间,该指标反应了创伤救治团队对严重创伤患者整体评估、处置、决策和救治的能力[8]。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可显著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在复苏室总体救治时间。分析原因为创伤复苏时间轴明确了创伤标准化救治流程的时限要求,如60 min内完成CT、输血和送手术等[6]。同时在复苏室内设置60 min倒计时进行提醒,进而控制创伤患者在复苏室停留的总体时间,为严重创伤患者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和手术节约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全身快速CT完成时间是指严重创伤患者进入复苏室至完成全身快速CT检查的平均时间,该指标反应了患者完成病情评估并初步明确诊断所需要的时间[5]。快速完成CT检查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全身快速CT检查在颅脑和胸腹部钝性损伤中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可被替代[9-10]。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可显著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全身快速CT完成时间。分析原因为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应用后,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快速CT检查成为共识,显著缩短了首次CT完成时间,为后期的诊断、手术和高级生命支持争取了更多主动权[11]。
MDT到达时间是指严重创伤患者进入复苏室至首个专科医生到达的时间,该指标反应了多学科团队救治的时效性和急诊团队和多学科团队之间的信息衔接、共享与协同能力。胡培阳等[12]指出多学科团队应每周7天、24小时的在位值班状态,紧急救治必须随时准备着,在患者到达的15 min内到位。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后,MDT平均到达时间为8 min,显著低于应用前MDT到达时间,且同时优于国内李宇能等[13]报道的结果(10.5 min)。但是对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报道的MDT到达急诊的时间(6.1 min)[14],本研究仍有较大的后续提升空间。
此外,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且数据分布不均,其他时效指标,如建立安全气道、FAST、输血、术前准备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结果可以看出,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应用后,建立安全气道、FAST、输血、术前准备用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缩短,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5-18]。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数据收集缺乏微观指标和结局指标,建议未来扩大样本量,在本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任英、丁传琦:统计学分析、论文撰写;赵小刚、王飒、王中英:图表设计和研究设计;吕雪冰、张学峰:数据收集及整理;金静芬、徐彩娟:技术指导、论文修改
[1] | 冀兵. 多发伤损伤控制理念的急诊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5): 590-59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5.004 |
[2] | 王振杰. 进一步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治水平的若干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5): 584-58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5.002 |
[3] | 沈伟锋, 江观玉, 干建新. 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2): 114-117. DOI:10.3760/j.issn:1000-6672.2006.02.016 |
[4] | 刘国辉, 刘旭光.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 创伤患者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5): 470-47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5.003 |
[5] | 步涨, 徐峰. PDCA结合信息化创伤复苏时间轴管理的质量控制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 34(9): 897-901. DOI:10.16571/j.cnki.1008-8199.2021.09.001 |
[6] | 王钰炜, 周帅帅, 王飒, 等. 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整合5G技术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 3(4): 300-304.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2.04.002 |
[7] | Subcommittee ATLS,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 Group IAW.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the ninth edition[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3, 74(5): 1363-1366. DOI:10.1097/TA.0b013e31828b82f5 |
[8] | Faidh Ramzee A, El-Menyar A, Asim M, et al. The impac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length of stay on the outcomes of trauma patients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World J Emerg Med, 2023, 14(2): 96.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3.016 |
[9] | Aramvanitch K. Age-appropriateness of decision for brain CT sca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World J Emerg Med, 2023, 14(3): 227.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3.042 |
[10] | Cinquantini F, Tugnoli G, Piccinini A, et al. Educational review of predictive value and findings of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in diagnosing bowel and mesenteric injuries after blunt trauma: correlation with trauma surgery findings in 163 patients[J]. Can Assoc Radiol J, 2017, 68(3): 276-285. DOI:10.1016/j.carj.2016.07.003 |
[11] | 王飒, 陈水红, 金静芬. 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7): 811-814.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6.07.008 |
[12] | 胡培阳, 张连阳. 综合性医院创伤救治多学科团队的建设和维护[J]. 创伤外科杂志, 2018, 20(9): 719-721.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8.09.023 |
[13] | 李宇能, 葛宇峰, 高峰, 等. 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急救多学科团队的建立及临床效果[J].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 7(4) 226-229, 239. DOI:10.19548/j.2096-269x.2022.04.007 |
[14] | 杜哲, 黄伟, 王志伟, 等.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2): 298-301.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2.017 |
[15] | Brohi K, Gruen RL, Holcomb JB. Why are bleeding trauma patients still dying?[J].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45(5): 709-711. DOI:10.1007/s00134-019-05560-x |
[16] | Driver BE, Prekker ME, Klein LR, et al. Effect of use of a Bougie vs endotracheal tube and stylet on first-attempt intubation succes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airways undergoing emergency intuba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8, 319(21): 2179-2189. DOI:10.1001/jama.2018.6496 |
[17] | 卢加发, 舒敏, 吴京兰, 等. 胸腹部创伤患者在院前行创伤超声重点评估的可行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1): 1471-147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1.016 |
[18] | 戴娜, 李苹, 张敏. 集束化护理实施术前准备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 25(12): 1-3.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9.1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