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5): 696-69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5.025
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清洁工具中的应用
陈冬容1 , 赵晋1 , 程萌珠2 , 袁玉华1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杭州 310016;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后勤服务中心,杭州 310016

急诊科作为医院危急重症抢救的最前沿,具有快速周转、感染性疾病患者多[1]、未知疾病发生风险高等特点,因此清洁的环境是急诊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保障[2-3]。规范的清洁消毒和保洁用品使用,是保证环境物表消毒有效、降低环境病原菌浓度、阻断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4]。本研究以急诊清洁工具作为对象,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清洁工具管理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科清洁工具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将持续质量改进前设为对照组(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改进后设为观察组(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本研究涉及医院急诊科保洁人员18名,其中男性2名,女性16名;年龄43~68(57.34±5.41)岁;工作年限0~14(7.41±0.51)年。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消毒清洗。(1)清洗设备:6.5 kg、10 kg家用波轮洗脱一体机(三星,产地中国)。(2)清洗位置:临时洗消间。(3)清洁工具:毛巾、地巾。(4)消毒方式:保洁人员自行清洗消毒,先使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 min[5],再使用家用洗衣机进行清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措施。(1)清洗设备:采用热力清洗消毒机(德国MEIKO公司TopClean 60型多功能清洗消毒机,产地德国),保证热力消毒A0值≥600,实现清洁工具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2)确认改善主题:完成对清洁工具洗消设备、洗消流程的优化和改进。(3)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结合医院情况,小组由组长、组员(4名)、顾问(2名)组成,负责全流程跟进,保洁人员组织、教育和培训等具体事宜。(4)原因分析:针对急诊清洁工具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调研和桌面讨论,最终确定清洁工具消毒合格率低的原因,见图 1。(5)确定流程改进的方案:针对鱼骨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流程改进方案,包括集中处理,减少人工作业步骤,降低主观操作影响;减少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降低污水量;改造清洁工具集中处理中心,增大空间,区分洁污出口;采用规范推荐的热力消毒[6],延长耗材的使用寿命;加强人员管理,对观察组人员进行每周培训和考核,同时实行监督制度,设置后勤组长每日巡查,并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制定清洁工具转运、洗消标准流程。

图 1 清洁工具消毒合格率低原因的鱼骨图
1.3 观察指标 1.3.1 毛巾、地巾消毒合格率

两组均完成6个月观察,各组随机抽样毛巾160条、地巾54条送检,计算两组在第1个月、2个月、6个月的消毒合格率。

1.3.2 毛巾、地巾更新率

记录两组第1、2、6个月毛巾、地巾更新率(指所观察时间段内因破损、遗失等原因导致毛巾、地巾更新的数量占同时间段内使用数量的比例)。

1.3.3 含氯消毒液使用量

记录两组第1、2、6个月含氯消毒液使用量,并计算下降率。 

1.3.4 毛巾、地巾集中送洗依从性

记录观察组在集中处理开始后第1、2、6个月实际送集中处理的毛巾、地巾数量占同时间段内应送数量的比例。

1.3.5 无形成果

记录医院保洁人员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凝聚力及拓展思维能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毛巾、地巾消毒合格率情况

观察组在持续质量改进后第6个月毛巾、地巾消毒合格率以及第1、2、6个月的毛巾合计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2

表 1 两组毛巾消毒合格率比较(条,%)
时间 毛巾消毒合格率 χ2 P
观察组(n=160) 对照组(n=160)
第1个月 151(94.38) 149(93.13) 0.213 0.644
第2个月 158(98.75) 155(96.88) 0.584 0.445
第6个月 160(100.00) 151(94.38) 7.317 0.007
合计 469(97.71) 455(94.79) 5.657 0.017

表 2 两组地巾消毒合格率比较(条,%)
时间 地巾消毒合格率 χ2 P
观察组(n=54)对照组(n=54)
第1个月 43(79.63) 42(77.78) 0.055 0.814
第2个月 50(92.59) 48(88.89) 0.441 0.507
第6个月 54(100.00) 46(85.19) 6.615 0.010
合计 147(90.74) 136(83.95) 3.379 0.066
2.2 毛巾、地巾更新率以及含氯消毒液使用量比较

在第1、2、6个月,观察组毛巾、地巾更新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34。观察组含氯消毒剂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 5

表 3 两组毛巾更新率比较(条,%)
时间 毛巾更新率 χ2 P
观察组(n=116) 对照组(n=116)
第1个月 6(5.17) 7(6.03) 0.081 0.775
第2个月 5(4.31) 10(8.62) 1.782 0.182
第6个月 6(5.17) 11(9.48) 1.587 0.208
合计 17(14.66) 28(24.14) 4.425 0.035

表 4 两组地巾更新率比较(条,%)
时间 地巾更新率 χ2 P
观察组(n=116) 对照组(n=116)
第1个月 3(6.00) 4(8.00) 0.000 1.000
第2个月 4(8.00) 5(10.00) 0.000 1.000
第6个月 2(4.00) 4(8.00) 0.177 0.674
合计 9(7.76) 20(11.21) 0.785 0.376

表 5 两组含氯消毒剂使用量比较
组别 含氯消毒剂使用量(L)
第1个月 第2个月 第6个月
对照组 80.0 77.5 82.5
观察组 50.0 42.5 45.0
下降率(%) 37.50 45.16 45.45
  注:下降率(%)=(对照组使用量-观察组使用量)/对照组使用量×100%
2.3 毛巾、地巾集中送洗比较

随着持续质量改进的推进,毛巾、地巾集中送洗依从性显著升高,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67

表 6 毛巾集中送洗率比较(条,%)
参数 第1个月(n=3 596) 第2个月(n=3 248) 第6个月(n=3 480) χ2 P
毛巾集中送洗率 3 092(85.98) 2 898(89.22) 3 335(95.83) 250.610 < 0.001
  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7 地巾集中送洗率比较(条,%)
参数 第1个月(n=1 550) 第2个月(n=1 400) 第6个月(n=1 500) χ2 P
地巾集中送洗率 1 407(90.77) 1 305(93.21) 1 465(97.67) 64.391 < 0.001
  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无形成果

经过每周培训、每日巡查和监督,观察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凝聚力及拓展思维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见图 2

图 2 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无形成果指标雷达图
3 讨论

医院毛巾、地巾是常用的清洁工具,接触的细菌、病毒率较高,如消毒不合格将会增加医院感染率[7]。在常规管理模式中,科室自行使用消毒液浸泡的方式对清洁工具进行消毒,保洁人员工作量大,同质化程度差,且消毒合格率较低[8]。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选择热力清洗进行清洁消毒,解决了科室自行手工处理清洁工具随意性大、干燥难、织物易褪色等问题,与国内报道一致[9-1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清洁工具更新率和含氯消毒液使用量方面均有所降低,这对降低清洁工具洗消成本以及对保护环境和处理污水具有积极影响。

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保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不足、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培训等问题[11],这直接影响清洁工具消毒效果。在本研究中,持续质量改进的第1、2、6个月清洁工具集中送洗依从性不断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针对保洁队伍定期、反复、同质化的培训和系统、规范的督查评价,可有效提高其解决问题、合作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凝聚力及拓展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清洁工具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清洁工具的合格率,降低更新率,减少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量,亦可提高保洁的专业技能。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冬容:酝酿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数据整理、起草文章;赵晋:数据统计分析、论文修改;程萌珠:数据收集、数据整理;袁玉华:指导、支持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宗风, 谢志康, 刘文革, 等. 急诊科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和病原学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1): 1450-145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1.012
[2] 阮晶晶, 陶秀彬, 彭辉, 等.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20): 4788-4791. DOI:10.11816/cn.ni.2016-152627
[3] Infection Control Today. Pathogens underfoot can floor patients, health care workers[EB/OL]. (2021-03-28)[2021-06-17]. https://www.infectioncontroltoday.com/view/pathogens-underfoot-can-floor-patients-health-care-workers.
[4] Sommerstein R, Jenni H, Carrel T, et al. Cardiac surgery,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 J Hosp Infect, 2016, 93(3): 240-241. DOI:10.1016/j.jhin.2016.03.02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201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6]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WS/T 508—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7] 游先容. 某三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评价[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22): 2735-2738. DOI:10.3969/j.issn.0253-9926.2018.22.040
[8] Kumar A, Lakshminarayanan D, Joshi N, et al. Triaging the triage: reducing waiting time to triag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New Delhi, India[J]. Emerg Med J, 2019, 36(9): 558-563. DOI:10.1136/emermed-2019-208577
[9] 胡娟娟, 高兴莲, 沈剑辉. 热力清洗消毒机在处理医院手术室地巾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 38(4): 306-308. DOI:10.11726/j.issn.1001-7658.2021.04.020
[10] 夏丹萍, 李情操. 医院保洁工具集中机械清洗消毒的效果评价[J]. 浙江临床医学, 2018, 20(6): 1139-1140. DOI:10.16770/J.cnki.1008-9985.2017.05.021
[11] 陈锐, 李静, 许少珍. 改进手术室地面清洁洁具清洗方法的效果评价[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3(6): 365-367. 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