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20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孔寒)
疼痛是外科术后常见的问题,疼痛控制不佳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疼痛应引起足够重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疼痛剧烈,并发症多。如不给予有效镇痛治疗,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的恢复。回顾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使用患者自控式静脉镇痛泵(PCIA)控制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疼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共214例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或使用IABP泵及ECMO者;②出现脑血管意外导致意识障碍者;③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者;④合并有基础疼痛疾病者;⑤合并有智力障碍或精神异常、治疗不配合者;⑥运用微创手术和二次及以上手术者;⑦资料不完整者。最后共有160例患者纳入观察研究,并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80例。在观察组男52例,年龄17~76岁(46.2±12.4)岁,体质量42~84岁(63.2±10.4)kg。女28例,年龄18~75岁(40.4±13.2)岁,体质量36~70岁(53.4±12.2)kg。其中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15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3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6例;主动脉夹层手术10例;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征2例。
在对照组男54例,年龄19~78岁(48.4±11.6)岁,体质量44~83岁(55.0±13.6)kg。女26例,年龄18~74岁(42.6±14.8岁)岁,体质量38~68岁(50.8±15.4)kg。其中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16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1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2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3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夹层手术9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征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无肺内感染、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镇痛方法160例患者术后入ICU监护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或使用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疼痛情况,予杜冷丁或吗啡静脉注射治疗(避免肌注引起的二次疼痛),拔管后序贯曲马多,100 mg,口服,q12 h治疗,疼痛控制目标小于4分,必要时重复使用。观察组给予PCIA泵镇痛,所用药物为:0.9% Nacl+舒芬太尼,配置浓度为1 μg/mL,初设时将背景剂量(每小时持续输入量)设置为2 mL,PCA量(按压启动键后注入药量)调为1~3 mL/次,锁定时间5 min(5 min内按压启动键仅一次有效),每小时限制剂量调为15 mL,使用中根据患者疼痛情况随时调整参数,使用时间48 h。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效果及疼痛评分及舒适评分的比较术后8 h、16 h、24 h、36 h、48 h分别用视觉模拟尺(VAS)来进行疼痛评分及舒适评分(BCS)。疼痛程度及镇痛效果判断指标亦采用VAS疼痛评分法进行[1]。分为3级:Ⅰ(VAS 1~3): 无痛或仅有轻微痛,不影响呼吸、咳嗽咳痰及睡眠; Ⅱ(VAS 4~7): 轻中度疼痛,影响呼吸和咳嗽咳痰动作,睡眠受到干扰; Ⅲ(VAS 8~10): 疼痛难以忍受,需多次给止痛剂,呼吸及咳嗽咳痰明显受限,严重影响睡眠,精神状态差。BCS分为5级:0级为持续疼痛;l级为经常疼痛,仅安静时无痛;2级为深呼吸或翻身时疼痛,其他时间无痛;3级为深呼吸也无痛;4级为咳嗽也无痛。
1.3.2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术后肺不张、肺内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依据床边胸片确定。
1.3.3 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康复锻炼耐受程度记录术毕入ICU至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术后入ICU至转入普通病房时间(住ICU时间),术后患者康复锻炼耐受时间,康复锻炼的完成率。
1.3.4 不良反应镇痛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镇痛效果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见表 1,表 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舒适评分的比较见表 3。气管插管拔管时间、住ICU时间及康复锻炼耐受程度。见表 4,表 5。在排除其他因素,使用PCIA泵引起不良反应中,5%出现恶心呕吐,7.5%伴头晕,不良反应予以对症治疗或减少剂量后均明显缓解,无镇静过度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参数 | 观察组(80例) | 对照组(80例) |
I(VAS1~3) | 62a | 7 |
Ⅱ(VAS4~7) | 12a | 26 |
Ⅲ(VAS8~10) | 6a | 47 |
满意率(%) | 92.5a | 41.2 |
与对照组比较, χ2 检验,aP<0.01 |
(例,%) | ||
参数 | 观察组(80例) | 对照组(80例) |
静息 | 79(98.7) | 76(95.0) |
咳嗽 | 72(90.0)a | 16(20.0) |
使用呼吸功能锻炼仪 | 78(97.5)a | 20(25.0) |
下床活动 | 75(93.7)a | 24(30.0) |
注:患者各项功能活动时疼痛评分<4分的达标率; 与对照组比较, χ2 检验,aP < 0.01 |
(x ±s) | ||||
时间点 | VAS | BCS | ||
观察组 (80例) | 对照组 (80例) |
观察组 (80例) | 对照组 (80例) | |
8 h | 2.33±1.06 | 7.30±2.23 | 1.91±0.63 | 0.15±0.63 |
16 h | 2.02±1.33 | 6.93±2.14 | 1.95±0.69 | 0.18±0.43 |
24 h | 1.64±1.30 | 6.45±1.87 | 2.15±0.58 | 0.19±0.47 |
36 h | 1.30±1.26 | 5.86±1.53 | 2.45±0.60 | 0.24±0.45 |
48 h | 1,04±1.20 | 5.12±1.02 | 2.67±0.53 | 0.34±0.55 |
两组VAS评分及BCS评分比较, aP < 0.01 |
(n,%) | ||
参数 | 观察组(80例) | 对照组(80例) |
肺不张 | 3(3.75)a | 16(20.00) |
肺部感染 | 2(2.50)a | 10(12.5) |
胸腔积液 | 4(5.00)a | 19(23.7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 0.01 |
(x ±s) | ||
参数 | 观察组(80例) | 对照组(80例) |
拔管时间(min) | 324.45±52.68 | 310.78±49.51 |
住ICU时间(d) | 2.25±0.62 | 2.67±0.56 |
康复治疗时间(min) | 52.31±15.36a | 19.27±10.47 |
康复治疗完成率(%) | 83.75a | 31.25 |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 < 0.01 |
疼痛在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中很普遍,但很少得到治疗 [2]。心脏术后因手术引起的神经肌肉损伤,以及各种插管、吸痰、理疗等措施的实施均加重患者的疼痛。此外,性别、宗教信仰、术前焦虑状态等也影响患者术后疼痛[3]。国内有疼痛调查研究表明,心胸外科术后有60%~80%的患者存在显著的未缓解的疼痛,86%存在中重度疼痛[4]。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是中重度疼痛,以往虽给予了止痛治疗,但止痛效果差,对患者的生理及疾病情况产生很大影响,且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影响患者康复,因此镇痛治疗越来越引起重视。
本研究中的心脏术后患者使用PCIA泵镇痛,以舒芬太尼作为镇痛药物,较以往的镇痛模式有以下优点:①以患者为主导的镇痛模式,改变以往以医护为主导的镇痛模式,镇痛更加个体化;②持续镇痛,而非按需镇痛,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③有持续的背景剂量,血药浓度更加稳定,镇痛效果更佳。④不良反应少,无明显呼吸抑制,避免肌注引起的二次疼痛。有研究认为舒芬太尼在OPCABG中心肌保护作用优于芬太尼,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等途径有关[5]。PCIA方法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药物剂量少,最大限度地避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较轻松而舒适地度过术后疼痛,大大地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PCIA泵进行心脏术后镇痛治疗较传统间断镇痛取得了更好的满意度,观察组92.5%,对照组41.2%,使用PCIA泵持续镇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镇痛方法,BCS评分高于后者,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到使用PCIA泵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并未延长术后拔管时间及住ICU时间。相反,患者术后疼痛的明显缓解,可早期下床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康复治疗耐受时间更长,康复治疗完成率更高,且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整个镇痛治疗过程中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均缓解。因此,对于心脏术后的患者给予PCIA泵镇痛治疗是安全有效地,值得临床推广。
[1] | 赵俊, 李树人, 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201-967. |
[2] | 杨磊,张茂.2013年美国ICU成年患者疼痛、躁动和谵妄处理指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2):1325-1326. |
[3] | 林丹妮,王惠琴.骨科患者术后严重疼痛的风险预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90-194. |
[4] | 范黎,黄颖,李武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教育的体会[J].现代肿瘤学,2006,14(1):125. |
[5] | 蒋海斌,丁延虹.舒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J].新医学,2012,43(9):642-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