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急性肝功能损害是儿科危重症常见器官功能障碍,也可能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一部分,其严重者发展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ALF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严重肝损害的预后有所改观,特别是人工肝技术和肝移植的成功改善了ALF的预后,但仍然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救治难题。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国际上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最广泛接受的定义为无肝硬化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或26周)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e,INR)≥1.5,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肝性脑病),也包括可能发生肝硬化但在26周内被诊断的急性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垂直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
崔云,张育才,祝益民. 重视危重症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6): 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