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类脓毒血症样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a“sepsis-like”syndrome
作者:顾伟,李春盛
发布日期:2019-01-08
早在1972年,Vladimir Negovsky就已经认识到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以后,由于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机体会出现一个具有明确诱因、发病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独特病理生理学过程,故将其命名为“复苏后病”[1]。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机体经历长时间的、完全和全身性缺血后的一个非自然的病理生理学状态,2008年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将这种状态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2]。
顾伟,李春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类脓毒血症样综合征[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28(1): 121-123.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1.025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7182055),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Px2016022)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类脓毒血症样综合征
脓毒症
异常应激反应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花嵘,燕宪亮. 立足急诊医学科 建设心肺脑复苏中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10:867-872
2)
曾瑞峰. 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造模成功率与生存率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30,7:65-71
3)
张晓东. 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1,42,8:737-741,758
4)
姚锐.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对心跳骤停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6:944-947
5)
钟磊.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5:672-678
6)
曾瑞峰. 电针百会穴改善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12:1285-1290
7)
钟晓芃. 井穴放血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防治大鼠心脏骤停后脑损伤[J]. 上海针灸杂志,2022,41,4:406-412
8)
邹洋洋. 离子钙水平联合乳酸清除率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J]. 临床急诊杂志,2023,24,11:57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