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期刊中心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
Investigat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chain of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emergency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作者:郑康,马青变,王国兴,郑亚安,高炜    发布日期:2017-01-07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 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 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 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 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 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 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 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 vs.0.0%, 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郑康,马青变,王国兴,郑亚安,高炜.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51-57.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1.010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Z131107002213114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BYSY2012208)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现状调查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因素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李喜元,安建雄,李灯凯,马加贵,陈丽. 185例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肺复苏患者出院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17,19,6:868-871
  • 2) 唐宇. 心血管急救生存链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9:74-77
  • 3) 牟雪枫,吕传柱,陈松,史键山,罗之谦,陈耿仟. 蓝衣部队2.0——从MET到RRSs—RRT的设计[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12:1472-1474
  • 4) 胡苏珍,何忠杰. 公众“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8:976-978
  • 5)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国CPR共识与美国CPR指南[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10:865-870
  • 6) 宗慧敏. 急诊科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19-120
  • 7) 李涵. 玉香参附汤对心脏骤停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Nrf2、NQO1、HO-1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2:2110-2114
  • 8) 雷远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因素随访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7:740-746
  • 9) 陈水红. 实时反馈装置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0:1173-1175
  • 10) 胡莹莹,徐军,朱华栋,等. 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概况和预后调查: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3:234-239
  • 11) 赵扬. 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33,03:419-422
  • 12) 吴红艳. 强化综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意愿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0:1210-1212,1216
  • 13) 李彬. 早期建立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颅脑功能及氧代谢水平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2:1476-1479,1484
  • 14) 江丹. 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知信行现状及相关对策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0:1213-1216
  • 15) 刘勇,曾杰. 我国公众应急救护普及现状与思考[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2:169-171
  • 16) 龚雪,周烟云. 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4:68-70
  • 17) 陈小凤,季娟娟,孙涛,孙守松. 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87-92
  • 18) 李超,吴允孚,刘军.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预测心肺复苏术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12:893-898
  • 19) 陈小凤. 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2:1366-1370
  • 20) 杜雨森. 视神经鞘直径预测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0:826-831
  • 21) 李恒杰. 大鼠窒息性心脏骤停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肌挛缩[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8:1078-1081
  • 22) 靳贝贝,张瑛琪. 河北省非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12:1357-1361
  • 23) 李艳. 心肺复苏成功后亚低温治疗临床效果研究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变化[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1:16-19
  • 24) 张瑛琪. 625名在职护士心肺复苏培训1年前后技术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1,28,5:606-609
  • 25) 郑康. 中国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37-42
  • 26) 吴敬医. 情景模拟教学联合竞赛式考核在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3:281-284
  • 27) 张春艳. 急诊科心肺复苏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J]. 河北医药,2021,43,7:1009-1012,1017
  • 28) 戴臻. 上海市嘉定区院外心脏骤停流行病学与复苏结果调查[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3:289-294,308
  • 29) 孙宝阳,王洪侠,高旭. 休克指数对在院前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转运中的评估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2:1720-1723
  • 30) 戴臻.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5年趋势观察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4:497-503
  • 31) 冯智娟. 心肺复苏术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2022,32,2:58-6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