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期刊中心
院内急救三级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其作用探讨
The building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ree-level intervention emergency system in general hospital
作者:朱涛,庄一渝,朱小莹,葛慧青,周道扬,潘孔寒
发布日期:2014-11-03

随着我国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三环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飞速发展和完善,目前无论是日常急诊工作还是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院前伤病员的抢救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相应的,普通住院患者的非预见性病情恶化甚至猝死的干预和急救反而成为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医院诊疗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患者平均年龄不断上升,病情更为复杂、多重合并症增加以及大型诊疗措施应用的日益增多等,使得在整个医疗环节中包括患者住院、转运甚至进行辅助检查过程中,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几率大大提高。美国一项涉及207家医院的院内猝死临床研究(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RCPR)显示,监测28个月共发生院内猝死14 720例次,生存出院率17%~24%。我国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为41.8/10万,而住院患者中则更高。这些院内发生的“非预见性”的不良事件及猝死显著影响了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致残率、病死率及诱发严重医疗纠纷。有学者对这些“非预见性”的不良事件及猝死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突变前已有先兆,因而国外有较多医院成立院内医疗抢救小组(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对这些患者进行统一快速干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是国内较早成立MET的医院之一,由ICU医生、ICU护士、麻醉师、呼吸治疗师、急诊护士组成的5人小组,7×24 h待命负责全院住院患者及院内突发医疗事件的抢救,有效降低了猝死的发生和预后的改善。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发现MET的呼叫标准及时间差异很大,影响了抢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2012年,医院成立了院内快速反应小组(rapid response team,RRT),以ICU医生、ICU护士组成的2人小组,结合病房早期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 in wards,EWSW)设定了早期的统一的呼叫标准,完善了院内急救的重要环节,经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逐渐构建及完善了以EWSW-RRT-MET三级干预模式为核心的院内急救体系。

朱涛,庄一渝,朱小莹,葛慧青,周道扬,潘孔寒. 院内急救三级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其作用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1287-1290.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11.027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支持项目(Y201226217)

关键词: 急诊科 院内急救 分级诊疗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朱涛. 综合性医院“院内危重症管理体系”的构建:“大重症”模式的建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8:735-737
  • 2) 余红梅. 全院联动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3:373-378
  • 3) 徐莉. 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实施快速反应小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1:1390-1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