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汶川地震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
Confined space rescu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by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作者:刘亚华,王立祥,刘惠亮,杨慧宁,陈金宏,焦小杰,杨炯,郑静晨    发布日期:2013-09-02    

目的:通过分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汶川地震废墟下成功救出49 名幸存者的搜救特点,探讨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的难点及对策。方法: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8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地震现场搜救的49名幸存者,按照救援空间特点分成非狭窄空间组(n=17)与狭窄空间组(n=32),就受困时长、营救成功用时及现场急救开展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狭窄空间救援比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狭窄空间组和非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中位数分别为4.48 h和1.38 h,现场急救展开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89 h和0.10 h,受困时长中位数分别为49.55 h和21.58 h。由平均秩次来看,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现场急救展开时间均长于非狭窄空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狭窄空间救援是地震救援的难题,其现场急救开展时间长于非狭窄空间救援;把握地震伤情、采用适合狭窄空间救援的急救设备与技术,是降低幸存者伤残率、提高现场救援能力的重要条件。

刘亚华,王立祥,刘惠亮,杨慧宁,陈金宏,焦小杰,杨炯,郑静晨. 汶川地震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22(9): 967-970.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6

基金项目:全军“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J076,国际救援队灾害现场救援研究

关键词: 狭窄空间 地震现场救援 医疗救援 汶川地震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刘亚华,王立祥,杨慧宁,郑静晨. 地震狭窄空间医学救援的呼吸循环支持[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45-47
  • 2) 刘亚华,王立祥,杨慧宁,郑静晨. 中美地震现场急救者职能模式对比[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29-31
  • 3) 刘亚华.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的分级测评与灾害现场医疗救援[J]. 武警医学,2014,25,03:318-320
  • 4) 刘亚华. 5次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中遗体挖掘处置的经验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04:
  • 5) 刘亚华. 五次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对比及物资管理优化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7:685-687
  • 6) 郑金光. 应急演练培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7:698-700
  • 7) 马立芝. 地震救援现场狭窄空间下2名幸存者的成功搜救[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4:402-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