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论地震灾难救援的九种关系
作者:白岩松,刘中民,王立祥    发布日期:2013-09-02    
白岩松,刘中民,王立祥. 论地震灾难救援的九种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22 (9):951-953.

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预知的突发性及巨大的破
坏性,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且地震将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又波及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
面[1]。这均为地震后灾难救援增加了有别于其他灾难的救援难度,如何迎难而上、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救助观,有待于人
们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灾难面前,客观地分析灾难救援中的得与失,理性地梳理灾难救援中的繁杂关系,有序地分清轻重缓急
与主次先后,以利科学有效地承担灾难救援这一神圣使命。
1“主角”与“配角”
  地震灾难中的被救援者是灾难救援的主要对象,是灾难救援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以人为本科学救助观的主要体现,
故灾难救援的主角应该是被救援者即处于地震灾难中的民众。救援永远是被救援者的需求[2],救援者永远是因被救援者的
需求而存在的;正因为有了被救援者才孕育了救援者这一丰厚的内涵,救援者理应是灾难救援的配角,灾难救援绝不是救援
者给予被救援者的恩赐,更绝不是救援者追逐名和利的市场。诚然以往数次地震中,救援者付出了充分的爱与关注,释放出
了自身的光和热,谱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灾难救援诗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存在一种原本不需要的场景却出现在救援现
场,而真正的有实质内容的救援被边缘化的现象,亦应引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如果有一天救援者成了主角的话,也就是主
角与配角的关系发生了颠倒,那将是对以人为本科学救助观的扭曲。树立被救援者永远是救援当中的主角,救援者永远是救
援中的配角的观念,无疑有益于明确灾难救援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是实现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科学救援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2“定名”与“定位”
  运用先进设施等科技手段,对地震的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进行测定的过程,即谓地震的定位;根据地
震命名原则,以地震时震中所在的县一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对地震进行命名的过程,称谓地震的定名。然震中分为微观震中
和宏观震中,微观震中是指地震发生后,由各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到达时间计算得到的震中位置;宏观震中是指地震时,人
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在5·12大地震中,由于当时地震灾区与外部通信联络全部中断,在地震最初的一段
时间内无法判断宏观震中,根据微观震中所在的映秀镇将此次地震定名为汶川大地震。依据地震定名,最初救援力量全部挺
进“震中”汶川。入川后,人们发现北川县为宏观震中,那里破坏更严重,人员伤亡更多。所以说地震的定位,是地震定名
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准确获得地震时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的所在地,结合二者的关系,才能给出科学客观的定名。地震的定
名是指导灾后整个救援行动的关键点,亦是为救援确定准确方向的一个重要起始点。科学准确地定位地震发生的地点,客观
地为地震进行定名;找出地震的准确定名与需要救援的准确方向二者之间的平衡,是灾后救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平面”与“立体”
  平面救援通常由陆路运输方式开进,在相应灾区地域内开展的救援活动;立体救援则是在充分调动多种途径,包括陆海
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内的全方位救援活动。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初,由于通信联络、陆路交通中断,平面救援工作的展开往往会
遭遇巨大的阻碍,势必影响包括医学救援在内的各项救援工作的及时推进。当人们一方面积极抢修陆路,打通陆上绿色急救
通道;另一方面需要紧急调配启动空中或水上营救措施,充分利用直升机或舰船迅速探知灾情;并直接将救援器材、食品、
医药及专业救援队员空降或水运到地震灾区,以协同地面救援履行好综合立体救援的重任[3-4]。以往多注重于平面救援,
但鉴于地震灾难具有广泛的破坏性以及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完善平面救援的同时,着眼于建立地面救援、空中救援
及水上救援三结合的多通道立体救援体系,是保证灾难救援良性发展的关键。
4“情序”与“理序”
  “情序”可谓在地震发生后,人民出于情感原因自发组织的以情感为基础形成的救援秩序;而“理序”是指在地震发生
后,有关部门依据地震地区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的科学有序的救援方案,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组织的救援秩序。在雅安地震中
,举国关注的目光均投向灾区,众多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涌入,造成国道318线这一进入震中的关键道路被牢牢阻塞。大型工程
车、医疗救援车、军方物资车这些重要的救灾物资和经过培训演练的专业救援人员与民间救援力量胶着一起被堵在救援的路
上;国务院不得不发布命令终止非专业人员过度进入灾区。在地震后最初的72 h甚至100 h之内,一定要保障专业救援技术进
入震中组织实施救援,实行民间和专业救援有所延迟和分工[5]。当紧急救援结束之后,慢慢过渡到重建的过程,是民间的
慈善力量和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时刻。在灾难救援的系统中,只有把握好“情序”与“理序”的尺度,才能妥善统筹兼
顾地处理好专业救援与民间志愿者救援的关系,方可“有力、有序、有效和有度”地实施灾后救援重建。
5“预备”与“装备”
  预备是指人们根据评估分析或经验,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置办的救灾设备;而在救
灾现场人们面对不同的境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配备符合灾情现场的装备[6]。例如,在雅安地震中,很多救援
单位按照事先制定的救援预案为救援人员配备了救灾设备,而雅安地震出现了超常态的不断出现余震及山体滑坡,由于救援
官兵未配备头盔,致使滚石砸中头部的险情时有发生。这种没有依据现场变化了的情形,及时调整救援人员的配备装备,将
会使救援的力量衰减,相当于双倍的受伤,严重影响救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事先的预备与具体救灾现场的装备不能完全适
应,这就需要在灾后救援体系中形成一种系统支持,能够综合观察灾难救援的现场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调集添置相应的救
援设备。这种能够随机应变的为灾难救援临时增加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救援装备的系统支持,对于准确把握预备与装备的关
系尤为重要。
6“偏方”与“处方”
  “偏方”一般没有被正式的药物或医学典籍收载,其药效无从考证,有些“偏方”无治疗效果甚至会误人性命;“处方
”主要是指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收载的“处方”,或医师开具的药方,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地震灾难救援中,如
何摆正“偏方”与“处方”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关乎受灾民众的生命安危。比如,雅安地震后关于在伤口敷土豆片可以
加快伤口愈合等“偏方”大肆在网上传播,而科学实验表明生土豆片渗出的浆液中含有淀粉,而淀粉是细菌的养料,有利于
细菌的生长繁殖等。故在灾难救援中,人们应对所谓的“偏方”保持足够的警惕,有关专家及学术媒体应密切关注灾区的卫
生动态,深入一线帮助民众分辨何是“偏方”何是“处方”,提供可供医疗救援选择的正确药方。“处方”的选择亦需要专
业医师在认真查看伤情的基础上出具标本兼治的最佳方案。甄别出那些不利于医疗救援或者有可能增加医疗救援难度的“偏
方”,果断选用有确实临床效果的“处方”并予以准确运用,是我们灾后医疗救援不偏离方向的重要环节。
7“救急”与“普及”
  救急是指在灾难发生后的紧急时刻,帮助灾区民众解决突然发生的伤病或其他急难事件;普及是着重指在灾难发生前,
对可能受灾的地区进行紧急避险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让人们了解灾难并掌握逃生避难的方法。人们通常重视灾后对受灾人群
的紧急救护,却忽略了对其进行紧急避险知识的普及,我们尤其应该找寻到尚未普及的死角,比如目前中国留守儿童达到
6100万,大多数是跟他们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祖辈的平均年龄在59.2岁,受教育程度只是小学;还有相当比例的未上学
的独居留守儿童。那么这部分相当大比例的留守儿童就成为以文字方式普及紧急避险常识的盲区。这就需要我们在更大的地
域范围以更简易更直观的方式,比如以简单的图画与视听相配合,来普及灾难预防及紧急避险常识。灾后医学救援是减少人
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大举措,但是灾前对潜在受灾地区的防患与预防是更安全更有效的减灾措施。我们需要同时做好救急与
普及,灾前全面普及紧急避险常识,灾后充分予以救急,使之成为卓有成效地进行灾难救援的基本保障。
8“时限”与“超长”
  根据国内外灾难救援的现状,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灾难发生后72 h内获救的受灾者人数居多,生存机率高,“黄金救援时
限”由此而得名;但随着避险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的预先防范(准备个人应急包等),在灾难发生时能够
有效保护自己,诸多案例表明在灾难的废墟中生存的时限被放大延长,超过72 h的“超长救援”时限已成为可能。比如,最
近在孟加拉的大楼倒塌中,一位受困于横梁和大柱间的女性,因身边有食物和水在坚持了16 d后被成功营救。在任何一个大
灾大难面前,坚强的求生意志都是得以获得救援的重要因素,当我们今天不断强化72 h黄金救援时限这个概念的时候,有理
由担心受灾者会不会放弃等待被救援的希望?非专业性的行政决策者会不会因此而被误导?而不利于落实灾区以救人为第一
的基本要务。灾难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救人,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72 h的黄金救援时限,超长时限的救援是为受灾者创造最大
可能生存机会的先决条件[7],毕竟灾后医疗救援抢救生命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9“战时”与“平时”
  以往谈及救援,多指灾难发生后实施的营救举措,但这种应急措施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种狭义的救援仅局限于灾害发
生后的现场,忽略了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中和灾害发生后的广义救援范畴。救援靠平素积累“援”的本领,当灾难临头时
,迎战出击,顺利完成“救”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七分的救援应在平时不急的时候做,而三分的救援留给战时应急的
时候做[8]。按照比例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周围安排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是城市和城镇的布局中面临的重要的防预升级问题
[9]。平时就要让人们知道,在城市的某些公园、大学或开阔的场所会集中救援物资,会集中疏导,提供集中的信息等。同
时,在平时教会人们简易的包扎、伤口处理等;在战时,使被救援者第一时间转化成救援者,在外部救援到达前,能提供更
快、更有效的救援力量。结合我国各种灾害频发的现实,平时开发研制相应的救援器械,并组建省队、县队乃至乡队,并进
行演练;灾难发生时,平时组建的当地救援队迅速有力出击,汇集四面八方的支援力量共同完成灾难救援工作;平战结合的
救援模式是灾难救援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震灾难救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通信、交通、医疗、工程、国防等诸多领域,关乎百姓衣食住行与生命安
危,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力与公信力。如何客观地看待历次灾难救援的优势与劣势,摸索出灾难救援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形
式[10],需要人们深入地思考历次灾难救援中的得与失,更需要人们丝分缕解处理好一方有难与八方救援的上述九种关系
,以此推动灾难救援全面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刘中民.灾难医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8-10.
  [2]王立祥,季之欣.拓展个性化人道救援方法[J].武警医学,2010,21(1):1-4.
  [3]郑静晨.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17-119.
  [4]岳茂兴.狭窄空间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20-135.
  [5]王立祥,邱泽武.民众是灾难救援的主力军[J].上海医学,2012,35(7):569-570.
  [6]Bradt DA.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part II): applications in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J].
Prehosp Disaster Med,2009,24(6): 479-492
  [7]王立祥.心肺复苏共识再认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08-110.
  [8]白岩松,王立祥.七分救援在平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6.
  [9]Rathore FA, Gosney JE, Reinhardt JD,et al.Medical rehabilitation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why, when,
and how?[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2,93(10):1875-1881.
[10]王立祥,刘中民.灾害医学救援的研究思路.[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5):260-261.(收稿日期:2013-07
-19)
(本文编辑:何小军)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2


关键词: 地震 灾害救援 紧急救援体系 科学救援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周燕玲. 民众对急救风险认知度的调查[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4:197-200
  • 2) 马立芝,张雪梅,杨炯,等. 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尼泊尔地震救援开展流动医院巡诊情况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2,9:
  • 3) 王立祥. 关于精准健康传播原则的探讨[J]. 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1:
  • 4) 王立祥. 关于精准健康传播“原理”的探讨——精准健康传播是科普人的重要使命[J]. 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2:
  • 5) 王立祥,王发强. 开展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健康工程的创新实践[J]. 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4: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