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
作者:施小燕    发布日期:2011-12-10    
施小燕.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 (12):1237-1239.

  脑重症医学科脑外伤(TBI)的患者中很大比例死于伤后数天至数周,约有40% TBI患者住院后继续恶化[1]。伤害事件发生后的数分钟至数天可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颅脑损伤后对神经系统的又一次严重打击,这些二次打击可以显著恶化原发性损伤造成的损害[2],并且在医院内死亡的脑外伤患者数中占最多比例,病死率极高[3-4]。幸存者的不良预后状态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管理,就是要密切监测颅脑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1弥漫性脑肿胀
  脑水肿是脑组织含水量的绝对增加引起的脑容量的增加。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水肿有可能发展很快。血管源性水肿是由于BBB内皮连接障碍造成的血管渗漏,血管源性水肿常常与脑挫伤或颅内血肿有关,最终解决脑水肿是将水肿液重吸收进入血管。细胞毒性水肿是由于膜泵衰竭造成的一种细胞内的过程,一般膜泵活性取决于足够的脑血流,确保有足够的底物和氧输送;细胞毒性水肿常见于颅脑损伤后,常常与创伤后脑缺血和脑组织缺氧相关。颅内压(ICP)增加是创伤性脑肿胀、水肿形成的结果。
  处理弥漫性脑肿胀包括以下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头高脚低位﹙20°~30°﹚,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治疗;充分给氧,使PaO2维持在90~100 mmHg(1 mmHg=0.133 kPa);若采用控制性通气,则PaCO2维持在30~35 mmHg为宜。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可确保恰当的氧气供应,并提供安全的气道。过度换气产生动脉的PaCO2在25~30 mmHg可促进脑血管收缩和随之减少CBF而暂时降低ICP。低血压可以导致大脑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对脑外伤患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以给予静脉输液以维持正常的血压。预防脑缺血,液体不宜用低张液体,容易产生脑水肿。维持血压可以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这有助于保持脑灌注[5]。如果头部受伤的患者在急诊处理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应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并予相应处理。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CPP)成正比,即平均动脉压(MAP)和ICP之差。因此,ICP增加(或MAP下降),CPP就下降。当CPP<50 mmHg时,大脑可能产生缺血。缺血和水肿,将引发各种继发性的损伤机制(例如,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内钙内流,自由基和细胞因子),导致细胞的进一步损害,进一步水肿,并进一步增加ICP。ICP增加的治疗,包括使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甘露醇(0.25~1.0 g/kg),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甘露醇引起渗透性利尿,但干扰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足够的液体复苏,因此,必须严密监测血压。有时在头部严重受伤的患者使用巴比妥药物治疗,以减少受伤脑组织脑代谢需求。巴比妥类药物也影响血管张力,抑制自由基介导。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尤其地塞米松对解除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明显效果,对细胞中毒性脑水肿也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抗渗出)、稳定细胞膜并恢复钠泵功能,改善线粒体功能,防止或减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炎症引起的间质性脑水肿也有效。控制体温,因为温度上升可引起大脑的代谢增加[6]。癫痫发作可以引起脑缺氧,可以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7],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呼吸,降低血压,故应小心使用。当降低ICP所有保守措施都无效时,必须考虑紧急开颅减压手术。手术可以清除已侵入大脑的占位肿块,当挫伤或血肿造成显著的质量效应(如占位病变,颅内结构移位)需紧急手术清除和行去骨瓣减压术[8]。
2脑梗死
  研究表明,各种体液分子在应激状态下的变化,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形成血栓,在脑血管痉挛的基础上导致脑梗死[9-10]。另外,外伤后自由基反应、脑血管痉挛均引起病灶及周围组织的过氧化反应,将引起血管收缩和凝血导致脑梗死,脑血管遭受机械性损伤是形成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影响因素。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下列征象者,应考虑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性。①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升高、心率变慢、体温渐升、呼吸浅快等;②意识变化:由清醒转为意识不清或意识不清程度加深;③瞳孔变化:由等大变为不等大或双侧散大。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迟钝或消失;④颅内压变化:由稳定逐渐增高;⑤肢体活动:一侧肢体活动减少、肌力下降,出现病理反射。
  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出现上述5种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安排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头颅CT平扫,观察有无梗死灶形,成同时排除颅内出血性问题。过去认为CT平扫需要在血管闭塞24~48 h后才能发现较为明显的低密度梗死灶。近年来由于CT分辨率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部分病例在发病24 h内也可作出诊断。大多数情况下CT平扫就可对早期脑梗死作出正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诊断方法相继出现,如CT灌注、MR灌注加权成像、MR弥散加权成像、MR波谱,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等。这些检查都是通过对脑组织血流或细胞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论的,因此理论上能够在更早的阶段对脑梗死存在与否作出判断。另外,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由于能直接观察到闭塞的血管,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能减轻钙超载状态减少神经中毒死亡,增加脑血流供应,改善微循环,主张早期用尼莫通持续泵入,泵入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并针对外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在梗死早期给予适量平衡液,代血浆等扩充血容量,防止血液浓缩。早期应用甘露醇、神经营养药物、VitC可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11]。脑梗死多伴有高血糖,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有报道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6 mmol/L,可明显改善其预后,这已被广泛接受[12]。此外还应注意脱水、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否则有加重梗死可能,维持足够的血容量,同时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循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对有严重高颅压者应及时行手术减压治疗,方法包括内减压或内外减压。大骨瓣减压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已形成脑疝者有较好效果。
3迟发性颅内血肿
  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主要机制为凝血功能异常,颅脑损伤后1~4 h就会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在4~6 h内,70%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立即增高,并持续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可严重影响疾病的进展及转归,如高凝状态可造成脑组织循环障碍使脑血流下降,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而纤溶亢进则可能导致颅内再次出血;另外D-二聚体过多,可促进局部炎性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合成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2等),加剧微循环障碍,这些病理改变都可以造成二次脑损伤,影响患者预后。对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①压力填塞效应:颅脑外伤后脑内小血管及桥静脉、颅骨板障和硬膜动脉受损,因血肿和脑水肿产生颅内高压的压迫,暂时不出血;经使用脱水剂或血肿清除后,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失,原已破损的血管和板障迅速出血,形成迟发的血肿。②血管自身调节机制障碍:颅脑外伤后,机体应激,直接作用于血管,使血管先是痉挛,后期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血管壁扩张、破损和出血。③不当地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在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有如下3个主要症状和体征:①昏迷呈进行性加重;②逐渐发生局限性神经症状;③局限性癫痫。意识障碍是最重要的临床症状指标。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后者为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当血浆中D-二聚体>5.0 μg/mL时,其颅脑损伤必然进行性加重。D-二聚体的检测是评判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动态CT随访是早期判定有无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复查CT可以直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亦可观察脑挫裂伤范围的变化及脑水肿的程度,对损伤灶进行综合评价。若CT提示血肿占位效应明显,患者意识发生变化,则应尽早积极手术治疗;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CT提示血肿无明显占位效应,可行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CT追踪动态随访观察,一旦血肿有占位效应明显,及时积极手术。患者如果发生癫痫并发症,控制不及时或不充分将严重影响预后。治疗方法的选择为,①保守治疗适应证:神志清楚,GCS 13~15分,CT示脑挫裂伤轻,血肿体积<10 mL,环池、基底池显示清楚,脑干无变形,中线无移位或移位<2 mm。②手术适应证:意识呈嗜睡至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或不等大,GCS<12分,CT示脑挫裂伤灶位于侧裂区或位于其他部位但合并脑内血肿,着力部位有硬膜外血肿,血肿体积>10 mL,环池显示清/不清,基底池显示不清,中线移位>3 mm。
总而言之,并发颅内血肿治疗方法的选择将以CT检查结果作为第一依据,意识状态作为次要依据。有手术适应证时,手术宜早不宜迟。
4脑疝
  颅脑损伤后继发脑疝患者的伤后反应包括生理、病理生理及病理等的最初反应,而且在不同类别的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所产生的反应性变化各有不同。心血管的功能变化早于其他生理变化,最初表现为心搏缓慢和低血压,接着平均动脉压轻度增高,然后有呼吸不规律和呼吸短暂停止期,最后丧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较严重的外伤患者意识改变早于心肺功能的改变,而脑干损伤者表现为昏迷及瞳孔反应丧失,其中丧失平面较高者有动脉压的增高,丧失平面较低者表现为低血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病死率高、预后差。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脑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和严重的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肿胀、脑水肿使颅内压迅速增高,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下降,颞叶沟回、海马回受挤压向下形成颞叶沟回疝,导致脑基底池闭塞,脑干和中脑导水管受压,大脑后动脉受压梗死加剧颅内压的恶性上升,导致脑干缺血和功能衰竭。
  脑疝的抢救在于对脑疝前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并行有效处理,否则将迅速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在脑疝出现前会出现一些临床征象,尤其是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尿失禁、频繁呕吐、躁动加剧、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侧脑室和外侧裂受压变窄伴脑基底池受压变窄等特征性临床表现,此为脑疝的前驱期表现。警惕和防治患者出现上述特征性临床征象,加强对脑疝前驱期出现的警惕,结合临床病史,并以此作为超早期开颅减压的特别重要的手术指征,具有重大的意义。双侧瞳孔散大时间少于30 min者行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挽救生命。双侧瞳孔散大时间超过3 h均死亡。脑挫伤致颅内高压及双侧瞳孔散大持续1.5 h,则接近意识恢复不可逆时间的极限。因此,在1.5 h内行开颅减压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就诊后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一旦脑疝诊断成立,在迅速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通气和循环。对有呼吸与循环障碍的危重患者,应及早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输液扩容、稳定血压。避免早期低血压、低血糖与高碳酸血症等造成继发性脑损害。对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出血、休克患者,要尽快止血,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保证脑供血、供氧。非手术治疗中还应注意:(1)给予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脑血管痉挛和改善脑循环。(2)补充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可直接清除脑组织损伤后过多的自由基,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损伤,有效保护脑的正常组织结构,减轻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和脑水肿,保持血浆和脑脊液中神经肽含量的相对稳定,对颅脑损伤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3)亚低温治疗: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减轻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对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auaia A, Moore FA, Moore EE, et al.Epidemiology of trauma deaths: A reassessment[J]. The Journal of Trauma,1995,38 (2): 185-193.
[2] Morley EJ, Zehtabchi S . Mannitol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earching for the evidence[J]. Ann Emerg Med,2009,52 (3): 298-300.
[3] Zink BJ .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utcome: Concepts for emergency care[J]. Ann Emerg Med,2001,37 (3): 318-332.
[4] Lok J, Leung W, Murphy S, et 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J].Acta Neurochir,2011,111( Suppl) :63-69.
[5] Valadka AB . Injury to the cranium[M]//Moore EJ, Feliciano DV, Mattox KL. Trauma.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Pub,2004 :385-406.
[6] Tasker, RC. Head and spinal cord trauma[M]//Nichols DG. Roger’s Textbook of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4th ed.).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887-911.
[7] Marshall LF.Head injury: rec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Neurosurgery ,2000,47 (3): 546-561.
[8] Williams WL.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multisystem disorders[M]. Hagerstw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5:370.
[9] Panikashvili D,Simeonidou C,Ben-Shabat S,et al.An endogenous cannabioid(2-AG)is neuroprotective after brain injury[J]Nature,2001,413(6855):527-531.
[10] Mokudai T,Ayoub LA,Sakakibara Y,et al.Delayed treatment、with nicotinamide(Vit B(3) improves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reduced infarct volume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Wistar rats[J].Stroke,2000,31(7):1679-1685.
[11]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Im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Ⅲ patients [J] .N Engl J Med, 2001, 345 (19) : 1359-1367.
[12]Yadav YR, Pandey S, Agrawal A. Hemispheric cerebral ischemia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report of four cases [J]. Indian J Neurotrauma, 2005, 2(2): 135-138.
(收稿日期:2011-10-29)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12.001


关键词: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李志伟. 内毒素、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8:1075-1077
  • 2) 方启龙,刘伟国,胡未伟,张金海,周仲浩. 标准大骨瓣减压合并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202-204
  • 3) 李志伟.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4-3896
  • 4) 李志伟.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05-107
  • 5) 李志伟. 内毒素、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机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21,01:29-32
  • 6) 徐旭. 多种损伤因子与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2014,24,02:154-156
  • 7) 李志伟.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9:
  • 8) 李志伟. TNF-α、LPS、IL-6、PAT与颅脑损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1:25-27
  • 9) 李志伟. 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5:285-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