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为了解广东省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现状,制定《广东省医疗急救体系“十一五”建设规划》,2007年1月至4月在广东省卫生厅的组织下,笔者对全省各级医院急诊科的基本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
广东省范围内各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 而专科医院、未评级医院、分院、部队医院、中医院的急诊科未纳入本次调查。
1 .2 问卷调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与流行病与学系联合制定《广东省急诊科建设情况》调查表, 由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对除去汕尾、揭阳的19个地级市的各级医院行文发放,医院急诊科、医务科负责人填写,领导审查检查返回。
1.3 调查内容
本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建筑总面积、救护车数量、专科设置),人力资源情况(医护人员数量、职称、学历、专科培训制度等),近3年工作量统计,设备配置情况(设备名称、型号、使用年限等)以及学科建设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DEA分析急诊科资源配置效率。采用Access2003建立数据库,完成数据的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采用SAS9.1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l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收到209家医院回复的调查表格,除去汕尾、揭阳,共涉及广东省19个地级市。根据本研究的标准,入选149家医院,大部分为广州、深圳市医院,其中广州市37家,占24.83%;深圳52家,占34.90%;珠海18家,占12.08%。
2.2 急诊科所在医院情况
2.2.1 医院与120急救中心的关系 在所调查的149家医院中,20家医院是120急救中心所在地,且全部是二级、三级医院。在三个等级医院中,超过半数是网络急救站。66家二级医院中网络急救站占59.09%,急救中心所在地占12.12%,73.81%(31/42)的一级医院是网络急救医院。
2.2.2 急诊科面积 各级医院急诊科建筑面积为(760±1070)m2,工作用地面积(554.00±782.15)m2。
2.2.3 院前急救科设置 39.60%(59/149)的医院急诊科设立院前急救科。大部分(106/138)的120急救中心/网络医院急诊科的值班人员同时兼顾院内、院前的急救任务,专职负责院前急救的医院仅占17.65%。
2.3 急诊科基本情况
2.3.1救护车配置情况 149家医院共有救护车385辆,平均每家医院抢救型救护车1.54辆,运输型救护车1.08辆。三个级别医院急诊科救护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5)。
2.3.2 急诊科业务设置 在调查的医院中,全科制、内外科制、内外妇儿科制大约各占三分之一。39家一级医院中51.28%为全科制,30.77%为内外科制;二级医院医院中全科制、内外科制、内外妇儿科制各约占三分之一;三级医院中内外妇儿科制、内外科制所占比重较大。
2.3.3 急诊病房和EICU 在被调查医院中,78.52%设有急诊病房,39.60%设有EICU,三个级别医院间没有差异,见表1。117家医院共有1418张床位,波动范围在1~60张,三级医院的急诊床位数高于一二级医院(P<0.01),平均(17.5±11.5)张。149家医院共有EICU床位178张,平均(3±2)张床位,最多有16张床位。三级医院的EICU平均床位数高于一二级医院(P=0.0106)。
表1各级医院的急诊病房和急诊ICU建设情况(例,%)
级别
急诊病房
有无合计
急诊ICU
有无合计
一级32(76.19)10(23.81)42(100.00)13(30.95)29(69.05)42(100.00)
二级49(74.24)17(25.76)66(100.00)28(42.42)38(57.58)66(100.00)
三级36(87.80)5(12.20)41(100.00)18(43.90)23(56.10)41(100.00)
合计117(78.52)32(21.48)149(100.00)59(39.60)90(60.40)149(100.00)
注:三个级别的医院急诊病房构成:P=0.2291,三个级别的医院急诊ICU构成:P=0.3964
2.3.4 急诊科人力资源情况 含人员数和职称等。急诊科人员数量及来源:调查的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总数达5184名,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平均数量高于一二两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平均有54.73名医护人员,二级医院32.32名,一级医院19.98名,急诊科固定医护人员占一半以上。142家医院中,平均每家医院急诊科有11名固定的急诊医生(专科医生)。固定医生和护士大约为1∶1.85,三个级别医院平均水平相当。
急诊科医护人员职称、学历情况149家医院医生中,正高职称占3.41%,副高22.03%,中级职称43.97%,初级职称31.64%;其中博士占0.94%,硕士占8.13%,本科及以下90.92%。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急诊科医生多集中在三级医院。在有效调查的131家医院的2708名护士中,大专及以下学历比重较大,占94.31%,三个级别医院护士学历构成比例大致相同。
2.3.5 专科医师培养及工作待遇 131家医院中,41.18%的急诊科实行轮科培训,30.15%的急诊科实行轮科培训与外送进修的培养制度。149家被调查的医院中,75.84%的单位没有特殊岗位津贴,其中一级医院的比例为88.10%。二三级医院急诊科收入低于全院平均水平。
2.3.6 学科建设与科研情况 本次调查的149家医院中,6家设有博士(硕士)授予点,占4.03%,且全部为三级医院。近五年来,在所调查的149家医院发表的文章中,有56.31%来自三级医院。一二级医院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相当有限。149家医院仅有少数医院举办省市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只有极少数的三级医院急诊科拥有独立的实验室。
2.3.7急诊科规模效益分析149家医院急诊科中,112家的急诊科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区间,占75.17%;32家规模收益不变,占21.48%;仅5家规模效益递减。三个级别医院急诊科均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较多的趋势,112家医院急诊科投入过小,投入增加的速度小于产出增加速度。各级医院和全省各地区间规模收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是广东省首次覆盖全省的关于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大型问卷调查,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从获得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广东省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但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和配置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3.1 急诊科的基本建设和急救装备都显著改善,基层医院的硬件建设仍需加强
广东省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的大多数医院的工作用地明显改善,各种急救装备、救护车配备情况良好,平均每家医院抢救型救护车数量已经达到1.54辆。但从填报不全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基层医院的基本抢救设备,如心电图机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相当缺乏或陈旧,亟待改善。多数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投入过小,影响业务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制定全省性建设标准和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各级医院急诊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医院还是应该继续加大对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关注和投入,保证急诊科基本的硬件建设。
3.2 急诊科队伍明显壮大,专业化程度仍需加强
广东省各级医院急诊科平均每个医院拥有11名专科医生,较国内已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高。而急诊科医师总体职称情况分布合理,结构基本均衡,中高级职称比例较国内其他地区要高[1,3]。尽管如此,广东省一半以上的专科医生仍主要来源于其他专业的转入;大部分医院仍然采用传统的院内轮科+外出进修的急诊医师培养模式,缺乏有效的专科医师自我培训机制;医护人员职称、学历水平并不高,特别是护士的职称、学历水平明显偏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急诊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建立全省性的专科医师培训指导性机构,逐步发展复合型专业急救人才专科医师培训体系显得十分必要[4]。此外,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尽快设立急诊医学系,积极推进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和急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基层医院推荐开展高级急诊医学人才的定向培养,加快全省各级医院急诊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合理分布。
3.3 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加强科学建设与指导
广东省目前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极不均衡,珠三角地区各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同国内许多地区情况类似[3,5]。三级医院在场地、设备、人才、技术实力、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等方面均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广东省各级医院急诊科仍然实行分科体制为主的急诊体制;创伤外科发展缓慢,条件落后;急诊ICU设置率较低,只有39.60%的医院设置了EICU。这种落后的分科急诊体制成本/效益比值高,总体急诊处置质量较低,学科体系形成慢且不利于管理[6]。强调一体化的高效、快捷、安全的现代急诊/急救服务体系,包括实施院前、院内急诊与ICU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树立“大急诊”[7]的理念,才是世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建立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广东省应该建立一体化的现代急诊医疗体系及运行模式,纠正将传统以内外科或其他科为组合的急诊科进一步细化的做法。要建立全省性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质量控制中心,在急诊科学科建设与发展、急救人员素质考评、急诊医疗质量控制、大型应急救援演练等方面对全省各级医院急诊科、120急救中心进行指导和督促,推广和优化新的医疗急救模式,切实提高广东省的急诊医疗服务水平。
总之,广东省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基层医院急诊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急诊学科建设、急诊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科学、统一的指导和督促。
参考文献
[1]卢一郡,秦岭.广西急诊科医疗资源现状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1054.
[2]许蟠熊.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建设,发展基层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2000,9(4):281-282.
[3]许树耘,何庆,万智.四川省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人力资源配置及回归模型建立[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2):875-877.
[4]王佩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生促进急诊医学事业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5]许树耘,何庆.四川省二乙以上医院急诊科设备调查[J].四川医学,2005,26(9):1043-1045 .
[6] Hockberger RS ,Binder LS ,Graber MA,et al. The model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emergency medicine[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1,37:745-770.
[7]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3.
(收稿日期:2008-26-26)
(本文编辑:马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