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
First aid and medical organization of CISAR in the Wengchuan earthquake search and rescue site
作者:刘亚华,侯世科,樊毫军    发布日期:2008-08-10    
刘亚华,侯世科,樊毫军.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 (8):791-79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接到国务院地震局命令后第一时间完成人员、物资集结,和解放军某工兵团搜救分队、地震专家组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医疗救治工作,从倒塌现场搜救、急救幸存者49名,由于医疗组织到位、队员技术精良,分工合作,物资准备充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9名幸存者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
1.2结果
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见表1。

表1 医疗队对49名幸存者的现场急救情况
急救方法 例
补液 49
吸氧 49
包扎 23
颈托 5
脊柱板 3
夹板固定 43

2医疗准备情况

2.1队员情况
本次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其中男队员13名,女队员9名;其中医生15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关节四肢、脊柱外科、呼吸科、眼科、检验科、儿科、烧伤整形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皮肤科、麻醉科,另有护士6名,超声专业技师1名。队员都通过了国际SOS机构严格的统一培训,获得了国际灾难救援证书。
2.2携带药品和设备
本次救援携带的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价值约300余万元。其中药品、耗材价值120万元,具体包括:抗休克药、抗生素、止咳药、降压药、制酸药、止泻药、抗焦虑药、换药碗、绷带、夹板、无菌纱布、三角巾等。器械、设备价值180万元,具体包括:综合急救箱、急救背囊、心肺复苏设备、心电监护/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麻醉机、各类专科手术器械、便携式B超、便携式X线机、血气分析仪、显微镜、三大常规测试盒、消毒喷雾器、检水检毒箱,以及休斯9201海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等。
3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
3.1医疗组织
指挥组根据救援现场情况进行科学调度,合理配制医务人员,开设指挥组、现场急救组、卫生防疫组、医疗保障组等。其中现场急救组中一医一护搭配轮流上岗,同时开展现场心理疏导工作,使22名队员发挥最大作用,确实体现专业救援队的水平。
3.2现场急救
3.2.1现场准确判断伤情搜索到幸存者后,迅速对其进行伤情评估,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意识、瞳孔及伤口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及骨折,给予基本生命支持。对于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如气道阻塞、过度失血等,进行快速处理。
3.2.2伤情治疗及心理疏导在废墟下发现幸存者,成功营救一般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医疗队员采取各种医疗手段,为营救和后期救治赢得时间。包括迅速给幸存者建立输液管道补充盐水和液体以纠正脱水,尽可能的给幸存者喂水和食物,给幸存者增添衣服保暖。同时,心理专家通过言语交流和肢体接触,如紧握幸存者的手等措施对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在成功施救并搬运幸存者时,对可能存在脊柱损伤的幸存者进行颈托固定和脊柱板搬运;用黑布或其他物品遮挡幸存者的眼部,避免瞬间强光照射导致失明。
3.2.3加强转运途中监护依据患者伤情,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对伤者实施进一步的生命支持,保持气道通畅,吸氧或机械通气,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合理摆放患者体位,保证转运途中安全,进行认真的复检,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确保后送途中幸存者的安全。
4讨论
4.1根据灾情完善预案,快速反应地震灾害事发突然,演变迅速,在时间、地点、规模、性质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预有准备。根据医疗队多次出队经验,细化处置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以既定目标的不同,如开展现场急救、医疗巡诊,或是移动医院,制定了医疗队的不同出队预案。在出队时,又根据灾害发生的性质,以及发生地的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不同,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另外,在平时就注重物资的准备,做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保证物资准备充足到位。因此,此次出队,我医疗队员和物资能在1.5h内迅速集结,更加贴近实战需要。
4.2重视现场急救,救治与防治相结合
救援现场对幸存者的伤情判定直接影响到救援方案的设定和实施,更与幸存者的存活率相关联。由于饥饿、寒冷、缺氧、孤独、恐惧、余震、伤情恶化等因素,地震后被埋压在建筑物下边的伤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活几率也迅速下降[1]。根据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内外救援经验,幸存者被困后缺水缺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同时伤情以创伤为主,并合并感染[2]。因此应尽早给以补液进行液体复苏至关重要[3]。在本次救援中,对所有幸存者都尽早地进行了补液、吸氧改善循环,这些对维持其生命体征起到重要作用。
Farooq等[4]报道在2005年10月的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因为未重视脊髓损伤,脊柱板没有得到及时使用,在将脊柱骨折的幸存者用各种运输工具后送时,如私人小轿车、巴士、卡车,出现了神经受损症状,脊髓损伤程度加重。所以,脊髓损伤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幸存者的伤残率[5]。本次救援队组成增加了外科医生的比例,注重了对可疑脊柱骨折的幸存者进行专业保护,对5名疑似颈髓损伤的幸存者进行了颈托固定,用脊柱板对3名可疑脊柱骨折的幸存者进行固定及转运。
地震现场的幸存者都有外伤,并且大多都为复合伤,很多创伤并不直接致命,但随着幸存者被压埋时间、肢体压迫时间的延长,挤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就大大提高[6]。幸存者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长时间被倒塌的建筑物挤压,解救后受压部位解压可迅速出现高钾血症、全身中毒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因此,对是否存在挤压综合征需要尽早识别,尽早干预[7-8]。尽管医疗队员在现场对幸存者进行了是否发生挤压综合征的病情判断,纠正休克及脱水,认识并预防性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用止血带对压迫并无知觉的肢体进行循环阻断。但是,如果能现场应用便携式血生化、血气测仪判断是否存在高血钾及酸碱失衡程度,那么就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治疗,保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做到救治与防治相结合,杜绝因此导致的心脏骤停,避免因发现过晚,仓促救治的情况。
4.3心理危机干预是科学救援的重要环节
灾害后幸存者必然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如不及时发现及干预,将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 ticstress disorder,PTSD),常见症状有恐惧、焦虑、不安、颤抖、冷汗、泪丧,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9]。对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市尚义县的里氏6.2级地震受灾人群的调查表明,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病率为6.1%,3个月内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3个月的患病率为7.2%[10]。而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11]。49名幸存者均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上述表现,处于紧张、恐惧、慌乱的状态,医疗人员在现场急救医疗开展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通过诱导其倾诉、积极暗示等心理干预,稳定其情绪,有效地消除了幸存者的紧张、恐怖、焦虑等情绪及导致的心理应激反应。灾害救援应适应救援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装备,加强救援医疗队伍建设,全面强化队员素质,使每名队员都成为复合型的救援人才,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灾害救援能力。

参 考 文 献
[ 1 ]A s h k e n a z i I , I s a k o v i c hB , K l u g e rY , e t a l .P r e h o s p i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e a r t h q u a k ec a s u a l t i e s b u r i e du n d e r r u b b l e [ J ] . P r e h o s p i t a l D i s a s t e r M e d ,
2 0 0 5 , 2 0 ( 2 ) : 1 2 2 - 1 3 3 .
[ 2 ]樊毫军,彭碧波,侯世科,等.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外地震救援搜
救现场的医疗救治工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
981-982.
[ 3 ]P e p eE , M o s e s s oV NJ r , F a l kJ L , e t a l . P r e h o s p i t a l f l u i d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o f
t h ep a t i e n t w i t hm a j o r t r a u m a [ J ] . P r e h o s pE m e r gC a r e , 2 0 0 2 , 6 ( 1 ) : 8 1 -
9 1 .
[ 4 ]R a t h o r e P A , F a r o o qA , M u z a m m i l S , e t a l . S p i n a l c o r di n j u r y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h i g h l i g h t s 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f r o mt h e 2 0 0 5e a r t h q u a k e
i np a k i s t a n [ J ] .A r c hP h y s i M e d i &R e h a b i , 2 0 0 8 , 8 9 ( 3 ) : 5 7 9 - 5 8 5 .
[ 5 ]B e r n h a r dM ,G r i e s A ,K r e m e r P , e t a l . S p i n a l c o r di n j u r y ( S C I ) - p r e h o s -
p i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 J ]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 2 0 0 5 , 6 6 : 1 2 7 - 1 3 9 .
[ 6 ]D o n m e zO . C r u s hs y n d r o m eo fc h i l d r e ni nt h em a r m a r af a r t h q u a k e ,
T u r k e y [ J ] . P e d i a t r I n t , 2 0 0 1 , 4 3 ( 2 ) : 6 7 8 - 6 8 2 .
[ 7 ]E r s o y A , Y a v u z M , U s t a M , e t a l . S u r v i v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i n m o r t a l i t yi ni n j u r e dp a t i e n t s r e q u i r i n g d i a l y s i s d u e t o a c u t e r e n a l f a i l u r e
d u r i n gt h eM a r m a r ae a r t h q u a k e :s u r v i v o r sv sn o n - s u r v i v o r s [ J ] . C l i n -
N e p h r o l , 2 0 0 3 , 5 9 ( 5 ) : 3 3 4 - 3 4 0 .
[ 8 ]B e t t e r O S .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s h o c ka n da c u t e r e n a l f a i l u r e i nc a s u a l t i e s s u f -
f e r i n gf r o mt h ec r u s hs y n d r o m e [ J ] . R e nF a i l , 1 9 9 7 , 1 9 ( 5 ) : 6 4 7 - 6 5 3 .
[9]王阳,胜利,于欣,等.烧伤幸存者的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0-452.
[10]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11]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3(2):111-114.
(收稿日期:2008-06-14)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8.08.002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中国国际救援队 灾害医学 医疗组织 现场急救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焦小杰. 急进高原救援队员血氧饱和度、心率、血红蛋白动态监测与防范高原反应风险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29-833
  • 2) 刘亚华,王立祥,杨慧宁,郑静晨. 地震狭窄空间医学救援的呼吸循环支持[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45-47
  • 3) 刘亚华,王立祥,刘惠亮,杨慧宁,陈金宏,焦小杰,杨炯,郑静晨. 汶川地震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67-970
  • 4) 刘亚华,杨慧宁,刘惠亮,王藩,陈金宏,胡利斌,郑静晨.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芦山地震医疗救援工作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5:265-267
  • 5) 赵顺云,吴新民,郭亚民,张树顺,安艳明,李冰,王皓. 南极考察队员在不同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高原反应风险的关系[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2:1743-1745
  • 6) 蔡文伟. 菲律宾台风灾难救援疾病谱对我国应急救援队建设的启示[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7,02:1-4
  • 7) 孙明伟. 基于数据挖掘的地震创伤患者入院后结局预测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3:
  • 8) 刘亚华.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的分级测评与灾害现场医疗救援[J]. 武警医学,2014,25,03:318-320
  • 9)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4:329-337
  • 10)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405-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