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
作者:孙志扬,刘中民,唐伦先,刘建军,陈国庭,李侠,刘养洲,崔世涛,许国强
发布日期:2005-07-10

孙志扬,刘中民,唐伦先,刘建军,陈国庭,李侠,刘养洲,崔世涛,许国强.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14 (7):549-551.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5.07.006


关键词: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姚远. 创伤数据库的研制与创伤数据的录入与分析[D]. 第三军医大学,2006,,:
  • 2) 吴学杰. 印尼地震海啸灾区急危重伤员的多国联合转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0:945-947
  • 3) 熊文灿,潘学坤,张玉麟,陆玉姬,陈绍芬. 一体化急诊模式探讨[J]. 卫生软科学,2006,20,6:
  • 4) 何小梅. 静脉复合麻醉下胸大血管转流的动物实验[J]. 华西医学,2006,21,2:
  • 5) 陈华斌,谢哲顺,张建军,张锐利. 153例急诊多发创伤早期救治体会[J]. 浙江创伤外科,2006,6,3:
  • 6) 田昕,毛小媛,吴雅琴. 创伤性心搏骤停的诊治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2006,6,6:
  • 7) 杨柳. 急诊创伤救治模式及其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40-1541
  • 8) 涂久生.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04-906
  • 9) 刘勇. 5393例创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
  • 10) 周凌. 我国创伤院前急救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J].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46-1147
  • 11) 孙仲伦. 综合性医院急救一体化运转模式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0:954-956
  • 12) 张宇飞.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 13) 苏文利. 1796例多发伤的救治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0:1099-1101
  • 14) 艾斯卡尔·买提热衣木. 急诊创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3:
  • 15) 陈丽芳. 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1:
  • 16) 刘秀香,刘义德. 急救中心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分析[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4:
  • 17) 胡剑平.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诊治(附125例报告)[J].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9:
  • 18) 刘春英,郭镜华. 多发性创伤病人院前院内急救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09,7,2:
  • 19) 刘洪印.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医院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20) 陈志刚,孙义萍. 院前FAST技术运用可行性探讨[C].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2010,,:
  • 21) 徐宁. 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胸腹多发伤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
  • 22) 陈发球,陈锡林. 江门市中心城区1021例腹部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2:
  • 23) 王森. 北京远郊二级医院建立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初探[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5:605-606
  • 24) 陈宁波. 急救一体化模式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中的优越性[J].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81-82
  • 25) 陈卫强. 浙江省8家医院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3:297-301
  • 26) 翁海滨. 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血管生成素2水平变化与内皮损伤和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579-582
  • 27) 陆彩虹,王秋佳. 多发性创伤病因分析与急救护理[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
  • 28) 许子寅. 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损伤病例分析[J]. 华西医学,2011,26,2:198-200
  • 29) 李薇薇. 唐山地区3187例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回顾性综合分析[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2:183-186
  • 30) 聂鹏,梁东升,聂国英. 无缝隙衔接在急诊护理转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
  • 31) 李辉. 浙江省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分析[D]. 浙江大学,2012,,:
  • 32) 刘正欢. 控制性低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PARP影响的研究[D]. 第二军医大学,2012,,:
  • 33) 周卜邻. 院外院内联合干预对救治多发伤患者的疗效评价[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5:478-479
  • 34) 关丽宏. 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
  • 35) 伍刚. “院前指数法”在群体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 当代医学,2012,18,25:
  • 36) 张志强. 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效果评价[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8:1215-1216
  • 37) 李祖芳. 多发性创伤紧急救治和护理的临床意义[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
  • 38) 黄小兰. 2200例腹部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四川医学,2012,33,8:1495-1497
  • 39) 顾蔚,钱怡,冯平. 闭合性损伤67例死亡分析及探讨[J]. 吉林医学,2012,33,26:
  • 40) 秦立博,李忠义,范小强,刘红刚. 创伤患者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救治流程与时间关系探讨[J]. 吉林医学,2012,33,35:
  • 41) 余能伟,刘洁,李晓佳,张剑波,杨友松,孙红斌.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意义[J]. 四川医学,2012,33,8:
  • 42) 吴小兰. 骨科严重创伤院内救治及护理体会[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 43) 李叶华. 初级创伤评估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
  • 44) 许臻晔,黄梁,史霆,沈磊,万歆,陆一鸣. 一体化急诊创伤外科运作模式初期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
  • 45) 宗毅,顾媛,强根宏. 2168例急诊创伤病例调查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2013,34,3:
  • 46) 梅英,王丽华,曾勇,刘之川,宗建春,秦开秀,简华刚.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32例严重交通伤治疗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3,42,8:
  • 47) 许臻晔. 急诊外科模式在创伤救治中的实践[J]. 创伤外科杂志,2014,16,01:71-74
  • 48) 曾平海. 厦门地区1367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2:1091-1095
  • 49) 周高速. 重视风暴灾害所致群体伤的医学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931-935
  • 50) 李博. 基于流程重组建立一体化创伤急救流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105-107
  • 51) 唐伦先. 基于损伤控制策略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模型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8:962-965
  • 52) 韩乾宇. 钢筋致胸腹联合伤多学科团队协作救治一例[J]. 上海医学,2023,46,3:168-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