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凝血功能改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少雄,方咏红,余永卫,郑菊芬,张小青    发布日期:2004-03-10    

周少雄,方咏红,余永卫,郑菊芬,张小青. 凝血功能改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13(3): 172-174.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4.03.009

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资助(粤卫A2001696)

关键词: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刘兰. 危重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监测与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
  • 2) 孙丹,刘圣雯. 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分子标记物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
  • 3) 赵云霞.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α颗粒膜蛋白140、白细胞介素10联合测定对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J]. 临床荟萃,2009,24,17:
  • 4) 王岩.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
  • 5) 赵云霞. 静脉血栓栓塞症血液系统异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09,29,6:
  • 6) 王志生.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元相关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1:
  • 7) 赵云霞. 血管病假性血友病因子、α颗粒膜蛋白140、白细胞介素10联合测定对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意义[D]. 河北医科大学,2010,,:
  • 8) 张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63-67
  • 9) 张晨. 葱白提取物防治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 10) 周学文. 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和α颗粒膜蛋白140的干预作用[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4:
  • 11) 鹿洪秀. 中药对老龄兔术后早期反应的影响[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28,18:1690-1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