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TNF-( alpha) ,IL-1(beta) and IL-6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th SIRS
作者:王丽杰,刘春峰,袁壮,赵光侠
发布日期:2003-05-1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初步探讨SIRS及MODS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室(PICU)住院患儿86例,用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入院1、3、5d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TNF-α、IL-1β和IL-6在SIRS组、MODS组及死亡组均较非SIRS组、非MODS组及非死亡组明显升高,且SIRS组、MODS组及死亡组TNF-α、IL-1β和IL-6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组内比较,1、3、5d有逐渐升高趋势,TNF-α、IL-1β和IL-6与MODS及死亡有一定程度相关关系。结论:TNF-α、IL-1β和IL-6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其中TNF-α是较敏感的指标,可为探讨细胞因子在SIRS/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为SIRS/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王丽杰,刘春峰,袁壮,赵光侠. 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12(5): 298-300.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3.05.00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发展基金资助(辽科发[2001]88号)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洪婕. 轻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D]. 中国医科大学,2004,,:
  • 2) 盛斌. 日间CRRT和IHD的治疗重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比较[D]. 暨南大学,2004,,:
  • 3) 蔡义记. 南昌地区2002年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析[J]. 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
  • 4) 洪婕. 轻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促炎因子的变化[J].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
  • 5) 王丽杰. 小儿危重病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探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07,2:
  • 6) 宋国维. 小儿急诊医学进展[J]. 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
  • 7) 杨光田,刘德红,李树生,刘纯钢,占成业,房明浩,祝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核因子-κB活性与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57-60
  • 8) 高宗勋. 危重患儿血清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乳酸测定及临床意义[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2:
  • 9) 陈德晖. 致炎细胞因子在两次打击大鼠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30-33
  • 10) 谢华良,余夏发. 纳洛酮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07,18,7:
  • 11) 詹志林. PP2A对NF-κB的表达调控在SEPSIS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D]. 南京医科大学,2008,,:
  • 12) 张荣.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对肺影响机制探讨[D]. 新疆医科大学,2008,,:
  • 13) 王宏. 不同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腹腔感染时TNF-α和IL-6以及主要脏器功能的影响[D]. 新疆医科大学,2008,,:
  • 14) 孙晓莉,郑雪冰,周小煊. 生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6:
  • 15) 马林杰.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不同时间注射内毒素对大鼠肺损伤的影响[D]. 新疆医科大学,2008,,:
  • 16) 邹秀丽. 富含鱼油脂肪乳的全胃肠外营养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2:1305-1307
  • 17) 易梦秋. 生脉注射液对心肺复苏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调控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综合临床,2008,24,5:
  • 18) 胡诗音. 胎羊炎症反应综合征静脉导管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炎性介质关系的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2009,,:
  • 19) 王艳丽. 机械通气辅以加味凉膈散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观察[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20) 唐力. 多普勒超声检测胎羊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福建医科大学,2009,,:
  • 21) 蒋勇.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家兔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的影响[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6:
  • 22) 刘海霞. 醒脑静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2009,29,5:
  • 23) 王征. 胆总管梗阻致急性胆囊炎与梗阻解除后胆囊病理,胆囊组织中NF-κB表达,血清及胆囊组织中IL-8、内皮素变化的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2010,,:
  • 24) 何海燕.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疗效研究[D]. 广东医学院,2010,,:
  • 25) 奥德,叶玉芬,吴博文,张又云,余振威,黄森权,郗俊平,曾毓梧,黄素杏. 炎性介质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现代医院,2010,10,1:
  • 26) 何海燕,谭建新.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4:
  • 27) 王莹. 依达拉奉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D]. 第二军医大学,2011,,:
  • 28) 肖敏. 兔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动态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8:830-834
  • 29) 吴乾东. 全身炎症综合征分级、分期诊断在判断小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46-2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