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急性心肌梗死与再灌注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
The changes of plasma TNF-(alpha), IL-6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ordial infarction after reperfusion
作者:李燕屏,江慧琳,陈晓辉,林佩仪,张庆光,刘国斌,于宪,熊龙根    发布日期:2003-04-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意义。方法:对发病6h内AMI患者48例进行溶栓治疗,测定患者溶栓前、溶栓后0.5、1、2、4、12、48 h及1周血浆TNF-α、IL-6浓度。结果:36例再通,12例未通。溶栓前TNF-α、IL-6浓度都升高。溶栓后未通组TNF-α、IL-6均于48 h达高峰,峰值都大于再通组。再通组TNF-α高峰不明显,IL-6于12 h达峰后回落。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IL-6动态变化能反映AMI炎性反应。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足以抵消再灌注损伤。

李燕屏,江慧琳,陈晓辉,林佩仪,张庆光,刘国斌,于宪,熊龙根. 急性心肌梗死与再灌注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12(4): 233-234.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3.04.00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夏思良.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修复心肌梗死区域的实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2:812-815,873
  • 2) 庄俊华. 动态监测SARS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含量及其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18
  • 3) 韦叶生. 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36-639
  • 4) 张波,王志农,王军,黄盛东,刘延玲,徐志云,张宝仁. NF-κB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384-387
  • 5) 顾国嵘. 缺血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4:307-309
  • 6) 马永娜. 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05,20,6:
  • 7) 王宁宁.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背部超长皮瓣存活影响的试验研究[D]. 四川大学,2006,,:
  • 8) 薛庆华. 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在预处理心肌保护机制中的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9) 张本静. 参附注射液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42-45
  • 10) 刘建祖. 损伤严重度与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1:21-23
  • 11) 张军玲. 炎症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2008,,:
  • 12) 高好考. GSK-3β抑制剂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2009,,:
  • 13) 习建华. 氯胺酮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 浙江预防医学,2009,21,8:
  • 14) 丁永刚. 吗啡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α和血浆ET-1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7:
  • 15) 陈昱.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7:712-716
  • 16) 吴文飞. 抑郁障碍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D]. 汕头大学,2011,,:
  • 17) 张小坤. 择期PCI时间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及预后的短期影响[D]. 河北医科大学,2012,,:
  • 18) 李伟强,阮海林.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
  • 19) 樊清波. 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04:
  • 20) 闫美玉. 血清vaspin、IL-6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评估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10:1858-1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