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附表1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疾病 | 临床特征 | 实验室检查 | 影像学表现 |
肺结核 | 疑似患者:(1)咳嗽咳痰≥2周;(2)咯血或血痰;(3)咳嗽、咳痰不足2周伴有发热、胸痛、盗汗、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中的任一症状。 轻症者无明显异常体征。 | 痰涂片抗酸杆菌镜检、结核菌素试验、结核Xpert检测、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 | 病变多位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和后叶基底段,既有片状或斑片状浸润影,也有增殖的结节影、条索影或钙化影,密度不均匀,边界较清晰,易形成空洞。 |
心源性肺水肿 | 患者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心尖部常闻及奔马律,两肺布满湿啰音和哮鸣音,水肿体征,严重出现紫绀等表现。 | BNP升高,心肌酶异常,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提示心功能下降。 | X线肺门周围浑浊;胸膜下水肿,叶间裂增厚;支气管袖套征,可伴有胸腔积液;CT小叶间隔增厚,小叶中心、全小叶、腺泡磨玻璃影,心脏大,胸腔积液常见。 |
肺不张 | 由气道阻塞(如肿瘤、异物、炎症)或非阻塞性因素(如神经肌肉疾病、胸膜疾病)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 | 根据肺不张病因不同,有相应的检查异常。 | 肺组织密度均匀增加,边界清晰,且可能伴有胸腔积液或肺门移位。 |
肺栓塞 | 患者可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表现;还常伴有烦躁不安、头晕、胸闷、心悸等缺氧表现。查体呼吸频率快,心率快,血压下降及发绀,P2>A2,下肢静脉曲张或双下肢腿围不对等。 | 血气分析出现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及呼吸性碱中毒。血浆D-二聚体升高。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负荷过重。 | X线可有肺缺血征象,如肺纹理稀疏、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浸润影;CT肺动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肺野楔形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肺动脉扩张及远端血管分布减少或消失。 |
肺癌 | 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喘鸣、胸闷、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 肺癌相关指标可升高。 | 斑片状实变或腺泡结节、局限磨玻璃影、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大叶实变影。可见肺门淋巴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 |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 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常伴哮喘,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磨玻璃影最常见,以支气管血管束为中心分布,常见小叶间隔增厚,可有双侧少量到中量胸腔积液,约半数患者可见实变影。 |
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 | 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 抗核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异常。 | 多发弥漫性磨玻璃影,病变进展快,出现弥漫性网格状影,可出现蜂窝肺样表现。 |
附表2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目标性抗感染药物推荐
致病菌 | 首选抗感染药物 | 次选抗感染药物 | 备注 |
肺炎链球菌 | |||
青霉素(注射剂)MIC <2mg/L | 青霉素G 200万 静脉滴注, 1次/ 4h 氨苄西林 2g 静脉滴注, 1次/ 6h 阿莫西林 1g 口服, 3次/d
| 多种药物可用,如一代、二代头孢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喹诺酮类b
| |
青霉素(注射剂)MIC≥ 2mg/L | 左氧氟沙星 0.5~0.75g 静脉滴注,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 利奈唑胺 600mg 静脉滴注, 1次/12h 万古霉素 1g 静脉滴注, 1次/12h 去甲万古霉素 0.8~1.6g/d 静脉滴注, 分2~3次 替考拉宁 6mg/kg 静脉滴注, 1次/12h, 给药3次;维持剂量: 6mg/kg 静脉滴注,1次/d |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若敏感也可选用 |
流感嗜血杆菌 | |||
β-内酰胺酶阴性
| 氨苄西林 4~8g/d 静脉滴注, 分2~4次 阿莫西林 0.5g 口服, 1次/6~8h
| 头孢呋辛 0.75~1.5g 静脉滴注 ,1次/8h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 我国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BLNAR)检出率约7-8%,该类菌株对β-内酰胺类亲和力降低,导致菌株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及氨基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 |
β-内酰胺酶阳性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2g 静脉滴注, 1次/ 6~8h 氨苄西林/舒巴坦 1.5~3g 静脉滴注, 1次/6h 头孢曲松 1~2g 静脉滴注 ,1次/24h 头孢噻肟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 喹诺酮类b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碳青霉烯类f | 2023年CHINET报告该菌β-内酰胺酶检出率74.9%
|
卡他莫拉菌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2g 静脉滴注, 1次/ 6~8h 头孢呋辛 0.75~1.5g 静脉滴注, 1次/8h 头孢曲松 1~2g 静脉滴注, 1次/24h 头孢噻肟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 喹诺酮类b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头孢吡肟 1~2g静脉滴注 ,1次/8~12h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 该菌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90%,其中BRO-1型酶可快速水解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即使药敏结果显示敏感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含酶抑制剂的上述药物。 敏感度高达90%以上的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增高。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甲氧西林敏感
| 奈夫西林/苯唑西林 1~2g 静脉滴注, 1次/4h 氯唑西林 2~4g/d 静脉滴注, 分2~4次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2g 静脉滴注, 1次/6~ 8h 氨苄西林/舒巴坦 1.5~3g 静脉滴注, 1次/6h 头孢唑林 0.5~1g 静脉滴注, 1次/6~8h 头孢拉定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 头孢呋辛 0.75~1.5g 静脉滴注, 1次/8h 头孢噻肟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头孢曲松 1~2g 静脉滴注 ,1次/24h 头孢吡肟 1~2g静脉滴注 ,1次/8~12h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左氧氟沙星 0.5~0.75g 静脉滴注,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克林霉素 0.6~1.2g/d 静脉滴注, 分2~4次 | 如同时有心内膜炎和/或骨髓炎,疗程6~8周 |
甲氧西林耐药
| 万古霉素 1g 静脉滴注, 1次/12h,目标AUC24 400~600μg·h/ml 利奈唑胺 600mg 静脉滴注, 1次/12h | 去甲万古霉素 0.8~1.6g/d 静脉滴注, 分2~3次 替考拉宁 6mg/kg 静脉滴注, 1次/12h, 给药3次; 维持剂量: 6mg/kg 静脉滴注,1次/d 奥马环素: 起始负荷量:第1天, 200mg 静脉滴注60分钟 或第1天, 100mg 静脉滴注30分钟, 共两次。维持剂量:100mg 静脉滴注30分钟, 1次/天 替加环素: 静脉滴注, 首剂100mg, 1次/12h,然后50mg 1次/12h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利福平, 磷霉素, TMP-SMX | |
铜绿假单胞菌 | 轻症,MDR低危,单药治疗: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C或 环丙沙星 400mg 静脉滴注, 1次/8~12h 或 左氧氟沙星 750mg 静脉滴注, 1次/d
脓毒症±MDR高危,联合治疗: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C+氨基糖苷类d/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 氨基糖苷类d+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而对其它传统β-内酰胺类敏感(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氨曲南等)的菌株约占碳青霉烯耐药分离株的20-60%,可考虑高剂量延长输注疗法(如头孢吡肟2g 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输注时间超过3小时);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同时其它传统β-内酰胺类不敏感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多粘菌素、新型β-内酰胺酶类药物(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 |
肠杆菌科细菌 | |||
不产酶 | 头孢呋辛 0.75~1.5g 静脉滴注, 1次/8h 头孢噻肟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头孢曲松 1~2g 静脉滴注, 1次/24h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e 头孢吡肟 1~2g静脉滴注 ,1次/8~12h 头霉素类a
| 左氧氟沙星 0.5~0.75g 静脉滴注,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氨基糖苷类d |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头霉素类抗生素时,有诱导AmpC酶高表达的风险,需密切关注疗效临床,必要时复查药敏 |
产ESBL肠杆菌科菌 | 轻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静脉滴注,1次/6-8h;头孢哌酮舒巴坦 3.0g静脉滴注,1次/6-8h
重症:碳青霉烯类f | 重症患者如体外药敏敏感且感染病灶控制,可降阶梯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合剂、头霉素类a、氧头孢烯类、喹诺酮或TMP-SMX | 没有继发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轻症患者,可尝试首选高剂量的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合剂,疗效不佳时改为碳青霉烯类 |
厌氧菌 | 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物e
| 甲硝唑:静脉滴注,负荷剂量: 15mg/kg;维持剂量: 7.5mg/kg 1次/6h 克林霉素 0.6~1.2g/d 静脉滴注, 分2~4次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碳青霉烯类f | |
肺炎支原体 | 多西环素 首剂200mg, 后100mg口服, 2次/d 左氧氟沙星 0.5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奥马环素 | |
肺炎衣原体 | 左氧氟沙星 0.5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 1次/d |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红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 1次/6h | 临床诊断,很少微生物学确诊 |
军团菌 | 左氧氟沙星 0.5~0.75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q12h
|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危重患者可考虑替加环素/奥马环素,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利福平 | 轻中度患者建议首选口服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重症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患者,静脉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为首选 |
鹦鹉热衣原体 | 多西环素 100mg 静脉滴注/口服,2次/d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红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 1次/6h 氯霉素 2~3g/d 静脉滴注, 分2次 奥马环素 起始负荷量:第1天, 200mg 静脉滴注60分钟 或第1天, 100mg 静脉滴注30分钟, 共两次。维持剂量:100mg 静脉滴注30分钟, 1次/天 替加环素: 静脉滴注, 首剂100mg, 1次/12h,然后50mg 1次/12h | 重症患者可选择四环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不建议大环内酯类联合喹诺酮类,两药联合易导致Q-T间期延长 |
贝纳柯克斯体 | 多西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 米诺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阿奇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红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 1次/6h 氯霉素 2~3g/d 静脉滴注, 分2次 左氧氟沙星 0.5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奈诺沙星 0.5g 静脉滴注,1次/d 莫西沙星 0.4g 静脉滴注/口服, 1次/d | 如急性Q热患者合并有急性心内膜炎、瓣膜 病变或血管疾病,需使用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进行长疗程治疗,以降低继发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
类鼻疽博克霍尔德菌 | 急性期:头孢他啶2g 静脉滴注, 1次/6h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1g 静脉滴注, 1次/8h,疗程至少14d | 巩固期:TMP-SMX 5mg·kg -1·d -1(按TMP计算), 2次/d,疗程至少3个月 | 不能耐受 TMP-SMX者(如孕妇)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替代 |
百日咳鲍特菌 | TMP-SMX 5mg·kg -1·d -1(按TMP计算), 口服,分2次给药,1次/q12h,疗程14d | 左氧氟沙星 0.5g po/iv 1次/d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 iv q8h 头孢哌酮舒巴坦 3g iv q8h 阿奇霉素 0.5g静脉滴注, 1次/d 红霉素 0.5g 静脉滴注,1次/6h 克拉霉素 500mg 口服, 2次/d | |
奴卡菌 | TMP-SMX 15mg·kg -1·d -1 (按TMP计算) 口服/静脉滴注, 分2~4次,1次/(q6-8h) 感染较重者可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1g 静脉滴注, 1次/6h, 前3~4周,随后TMP-SMX 10mg·kg -1·d -1 (按TMP计算) 分2~4次,1次/(q6-8h), 治疗3~12个月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1g 静脉滴注 1次/6h +阿米卡星7.5mg/kg 静脉滴注, 1次/12h, 治疗3~4周, 随后TMP-SMX 10mg·kg -1·d -1 (按TMP计算) 治疗3~12个月; 若磺胺耐药或过敏,可考虑阿米卡星联合治疗方案(联合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或利奈唑胺联合方案(联合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 送检药敏试验很重要; 免疫正常者疗程3-12个月,免疫抑制患者选联合方案,疗程1年以上 |
放线菌
| 氨苄西林 2g 静脉滴注, 1次/8h, 疗程4~6周, 或青霉素G代替氨苄西林:1000万~2400万U/d, 静脉滴注分次, 疗程4~6周, 随后青霉素V钾 2~4g·d-1口服,分4次,疗程6~12月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2g 静脉滴注, 1次/6~8h 氨苄西林/舒巴坦1.5~3g 静脉滴注, 1次/ 6h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 静脉滴注, 1次/6~8h 多西环素 100mg 口服, 2次/d 头孢曲松 1~2g 静脉滴注 ,1次/24h 克林霉素 0.6~1.2g/d 静脉滴注, 分2~4次 红霉素 500mg 静脉滴注, 1次/6h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1g 静脉滴注, 1次/8h 厄他培南1~2g静脉滴注 ,1次/24h | |
流感病毒或人感染禽流感病毒 | 奥司他韦75mg口服, bid×5d, 肥胖患者奥司他韦剂量增至150mg口服, bid 玛巴洛沙韦 ≥20kg至<80kg 单次口服40mg;≥80kg 单次口服80mg 帕拉米韦300mg~600mg静滴 qd×5~10d
| 阿比多尔 200mg/次 口服 tid×5d 法维拉韦 发现流感症状后开始快速给药,通常成人疗程为5天。第1天,每次1600 mg,每日2次;从第2天到第5天,每次600 mg,每日2次。 扎那米韦10mg吸入, bid ×5d
| 患有COPD或哮喘,使用扎那米韦有引起支气管痉挛的风险。 发病后尽早(48h之内)开始治疗,住院患者发病5天之内开始治疗,仍可提高生存率。 糖皮质激素使用和病死率有关。现阶段应避免使用,除非另有指征 |
腺病毒
| 西多福韦5mg/(kg.周) ×2周,然后每2周1次+丙磺舒1.25g/m2,在用西多福韦前3h和每次输注后3h、9h给药,或1mg/kg,iv,3次/周 | 血肌酐>133μmol/L、CrCl≤ 55 ml/min或尿蛋白≥100mg/L时严禁使用 |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目前无特效药 | 利巴韦林 0.5~1g/d 静脉滴注, q12h (不常规推荐) | 主要补液、吸氧对症治疗 |
曲霉
| 艾沙康唑 负荷量200mg 1次/8h×6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之后200mg 1次/d 静脉滴注或口服 伏立康唑 第1天6mg/kg 静脉滴注, 1次/ 12h, 后4mg/kg 静脉滴注, 1次/12h 或200mg口服 1次/12h(体重≥40 kg), 或100mg口服,1次/12h(体重<40 kg) 泊沙康唑 300mg 2次/d×1d, 后300mg 1次/d 维持 | 两性霉素B 0.75~1mg·kg -1·d -1 静脉滴注(起始剂量1~5mg/d) 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 3~5mg·kg -1·d -1 静脉滴注或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LBC)5mg.kg-1.d-1 静脉滴注 卡泊芬净 50mg 静脉滴注, 1次/d 米卡芬净 50mg-150mg 静脉滴注, 1次/d
| 伏立康唑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 CrCl<50ml/min的患者只能口服 , 不能静脉给药 卡泊芬净对侵袭性肺曲霉病有效率约50% , 可作为补救治疗方法 |
毛霉 | 两性霉素B 0.75~1mg·kg -1·d -1 静脉滴注(起始剂量1~5mg/d) 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 3~5mg·kg -1·d -1 静脉滴注或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 ALBC )5 mg·kg -1·d -1 静脉滴注 艾沙康唑 负荷量200mg 1次/8h×6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之后200mg 1次/d 静脉滴注或口服 泊沙康唑 300mg 2次/d×1d, 后300mg 1次/d 维持 | 首选中一种药物不佳或不能耐受可选其他药物来挽救治疗。病情稳定可以采用口服序贯治疗。 联合治疗: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与唑类联合 | |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 |||
轻度, PaO2 >70 mmHg,或者 P(A-a)O2<35mmHg | TMP-SMX 10-15 mg·kg -1·d -1(按TMP成分计算剂量) 口服,分次给药,1次/(q6-8h),疗程≥14d 或氨苯砜100mg 口服, 1次/d +甲氧苄啶 5mg/kg 口服,3次/d ×21d。
| TMP联合氨苯砜:TMP(15 mg·kg -1·d -1口服,分3次给药)+氨苯砜(100 mg,口服,qd) 克林霉素联合伯氨喹:克林霉素450mg口服, q6h+伯氨喹30mg 口服, qd 治疗21d, 或阿托伐醌悬浮剂 750mg口服, 2次/d, ×21d,与食物同服 | PJP可见于非HIV感染或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疗程≥14d;有HIV感染者疗程21d |
中度:PaO2<70mmHg或 35≤P(A-a)O2≤45mmHg;重度:PaO2<70mmHg,或者 P(A-a)O2≥45mmHg (CD4+T淋巴细胞<200/ul或临床HIV患者,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 弥漫性肺浸润病变) | TMP-SMX 15~20mg.kg-1.d-1 (按TMP成分计算剂量)分次给药, 1次/(q6-8h), 治疗21d。 在TMP-SMX给药前15~30min给予糖皮质激素,推荐方案:开始泼尼松40mg口服, bid×5 d, →40mg口服, qd×5d, 20→mg口服, qd ×11d。 | TMP-SMX联合克林霉: TMP-SMX 15~20 mg·kg-1·d-1(按TMP成分计算剂量),分次给药, 1次/(q6-8h),克林霉素600 mg,ivgtt q6~8 h,持续3~4周。 TMP-SMX联合卡泊芬净方案: TMP-SMX 15~20 mg·kg-1·d-1(按TMP成分计算剂量),分次, 1次/(q6-8h),卡泊芬净(首日70 mg,1次/d;后续为50 mg,1次/d维持),持续3~4周 | 中、重患者或有重症进展倾向时应联合糖皮质激素,可静脉替代口服(减量25%)。 21天后,AIDS患者需给予长期慢性抑制治疗。 判断治疗失败需要首选方案治疗4~8d。若确认失败可换用克拉霉素+伯氨喹或喷他脒,或加用卡泊芬净 |
注:抗菌药物的选择最终应遵循药敏实验的结果以及当地微生物学专家意见,并根据当地数据选择合适抗菌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