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摘要】目的 总结急诊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5例ECPR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和ECPR启动前后部分指标。结果 共收集ECPR患者55例,男性41例,女性14例,12例患者存活,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患者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生存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死亡组;单因素二分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流时间(OR=1.049, 95% CI:1.004~1.095, P=0.032)、上机后PH值(OR=0.020, 95% CI:0.001~0.651, P=0.028)、上机后乳酸值(OR=1.322, 95% CI:1.096~1.594, P=0.004)和K+浓度(OR=2.053, 95% CI:1.059~ 3.980, P=0.033)是评估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上机后乳酸值(OR=1.316, 95% CI:1.029~1.683, P=0.029)是预测ECPR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CPR是CA患者的有效方法,患者上机后乳酸水平是预测ECPR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