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花斑评分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ottling sco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作者:王迎鑫,苏丹,董文敬,邵腾皓,李宁,于占彪,吴佳骞
发布日期:2024-01-10

花斑是由于皮肤血流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特征性变色,通常出现在膝盖周围,并可延伸到其他部位,如手指和耳朵,是危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体征[1]。R. Coudroy等人统计了791例ICU住院患者,发现花斑发生率为29%,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花斑发生率为49%;其中,65%的人在入院当天发生了花斑,且59%的患者花斑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2];而另外两个小样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花斑发生率与之类似,分别为46%和70%[3, 4]。虽然花斑常见,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皮肤循环缺乏自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部内皮功能障碍、白细胞粘附、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等因素[5-7]。花斑优先发生在膝盖区域,是因为在休克过程中,微血管功能障碍存在异质性[8],同时此区域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分布更密集[2]。而Ait-Oufella等人则根据膝关节周围皮肤花斑的程度,引入了花斑半定量评分系统:0分:无花斑;1分:膝盖中央有硬币大小的花斑区域;2分:花斑区域不超过髌骨上缘;3分:花斑区域不超大腿中部;4分:花斑区域不超过腹股沟;5分:花斑区域广泛,超过腹股沟[4]。花斑及评分能反映器官衰竭程度,有助于识别不良结局,还能指导循环管理等,已在多个方面广泛应用。

王迎鑫,苏丹,董文敬,邵腾皓,李宁,于占彪,吴佳骞. 花斑评分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33(1): 119-122.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1.022


关键词: 花斑评分 脓毒症 外周灌注 休克 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