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以术治身 以情治心
Treating the body with skills, healing the heart with empathy
作者:林春燕,郭玉琴
发布日期:2023-12-06

林春燕,郭玉琴. 以术治身 以情治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32 (12):1593-1593.


解决单个视频无法上传

“医生,请问纤支镜检查结果出来了吗?”晚上十二点多了,我正写着病历,闻声一抬头,又是42床罗阿姨不安的脸,心下不由一叹,这已经是今天第五次了。“罗阿姨,病情下午的时候已经跟您解释过了,是阻塞性肺炎,检查结果没那么快出来,您先别急,先去休息,明天再说。”我温言安慰。“没见到结果我睡不着!”罗阿姨来回踱步,坐立不安,莫名有种不安和焦虑。我见她这么紧张一直宽慰她,最后她才一步两回头地磨磨蹭蹭地走回病房睡觉。

见她已经离开,过了一会儿我才打开了电脑,沉重地点开罗阿姨的纤支镜报告,上面赫然写着“肺腺癌未分化型”!

罗阿姨今年51岁,这几年长期有咳嗽浓痰等症状,但一直不肯听家人劝说去医院做检查,近期由于咳嗽咳痰在社区就诊治疗持续了1个多月后没好转入院。入院时,看着社区的X线胸片报告——阻塞性肺炎,我心里就有不好的预感:这个年龄段、抗生素治疗1个多月没好的阻塞性肺炎,提示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入院后,不出意料胸部CT结果提示右肺上叶肿物,纤支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肺腺癌未分化型,恶性程度很高。下午她女儿来的时候,我已经告知她这个结果,她大感震惊悲痛的同时,第一反应就要求隐瞒诊断结果。她说:“我妈妈辛苦了一辈子供我上学、读书、带孩子,好不容易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她很害怕生病,原先一直咳嗽都不肯来医院检查身体,如果她知道是癌症的话,一定会把自己吓死的,医生你千万不要告诉她。哎,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我回家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再说吧。”

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老龄化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就给医生提出了新的命题:“当面对绝症患者,要不要告知癌症诊断?”针对患者本人的相关统计数据指出,超过90%的早期癌症患者与超过60%的晚期患者都倾向于应该告知本人实情。可是中国人在乐生忌死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很多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恐惧、逃避的。很多绝症患者家属的想法是瞒一天算一天,认为告诉病人坏消息会摧毁希望,并对其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但是一个谎言需要编排无数个谎言,长期隐瞒是非常困难的,这不仅会让家属长期处于愧疚情绪紧绷的状态下,而且患者也会质疑猜测,不断产生焦虑。

女儿的确对她妈妈了解很深,罗阿姨表面是个开朗的人,但是内心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平常查房经过时,总能看到她与身边的病友谈天说地,有时候也会跟医生、护士开玩笑。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她整个人就会蔫下来。一天我下班前经过病房,发现病房黑漆漆的,就上前准备把窗帘拉开,罗阿姨一把冲上来,紧紧抓住我的手说:“张医生,不要开窗,不要拉开窗帘!”“罗阿姨,开窗通一下风,空气好一点,对您的病情有利哦。”

“不,不要开!”罗阿姨坚定地抓着我的手。“这个窗口正对着肿瘤大楼,每次打开看到看到肿瘤那两个字我都觉得很恐怖,晚上会做噩梦,下楼都不敢往那个方向走,宁愿多兜一段路……”罗阿姨头都不敢抬,仿佛多看一眼肿瘤大楼就会得癌症。看着罗阿姨隐含恐惧的脸,我心里一叹,可能她心里隐约也有不好的预感。我把她拉回床前,安抚地拍拍她的肩膀,一直安慰着她。随后罗阿姨才慢慢平静下来,她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她的丈夫就是40多岁得了肝癌走的,从发现到走才3个多月,临走时骨瘦嶙峋,肝痛得整晚整晚睡不着,止痛药都没有用,受尽折磨……癌痛对身体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是罗阿姨最害怕的地方。

我重新查看罗阿姨的病历资料,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预后不好,估计就半年左右的日子可以活了。现代医疗倾向于告知实情,但每个人的经历和需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疾病所体验身体上的不适、对疾病带来痛苦的想象及死亡恐惧的压力都是其他人无法真正感同深受的。所以医生能做的是放平心态,俯下身来去感受来自患者心底的呐喊,尽可能的尊重、倾听、引导。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经常去罗阿姨床旁,去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回应对于疾病的疑惑,去鼓励她积极面对疾痛。充分评估罗阿姨的生理、心理情况后,我跟女儿多次沟通后,还是决定尊重家属选择,给罗阿姨更多的心理缓冲时间。在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后罗阿姨阻塞性肺炎的症状明显好转。

出院时,罗阿姨捉着我的手一直道谢。我把女儿拉到旁边,低声说,“罗阿姨目前咳嗽、咳痰症状已经好转了很多,但是你知道她的情况,后面症状肯定还会再发加重的,要慢慢给她做心理建设,罗阿姨比你想象中的要坚强,你要相信她……”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女儿的微信,“张医生,我妈妈前两天走了,走之前她特地让我来感谢你,谢谢你一直那么耐心安慰她、鼓励她和支持她,每次想起你说的话都觉得没那么痛苦了……”我不知道罗阿姨最后的日子是如何渡过的,虽然说少不了痛苦和煎熬,但是至少我知道,自己曾经的话语、行动以及陪伴,给她带来了情感上的交流慰藉和心灵上的沟通支持。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恐惧、沮丧、焦虑、忧伤是人之常情,无论是多豁达、坚强之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从容起来。对现世亲人的留恋、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死亡世界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么纠结,我们终须迈过这一道门槛。如何安抚、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是现代医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癌症患者是直面死亡的特殊群体,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在医学技术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医学前辈特鲁多医生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尊重每位患者的个体独特性,去倾听,去支持,去抚慰,做到以术治身的同时,以情治心。与死神的搏斗,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也要靠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加强医患沟通,缓解病患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医患双方共同配合,才能在面对癌症这场的战役修炼灵魂,坦然面对生命的最后一站。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32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教学基地教学改革项目(2021JD139),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2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2GYB05);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GXJK018);南方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JG2021084)

关键词: 死亡教育 死亡恐惧 医生个人成长 医患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