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diac Arrest Center in China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3-10-27

在全球范围内,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几十年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步,但CA患者预后仍然不容乐观。与心肌梗死、脑卒中相似,CA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且CA导致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因此CA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及时有效、综合专业。的集束化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将CA患者运送至反应迅速、综合救治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生存率可从30.8%上升至58.7%,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升高近3倍[1]。在这种背景下,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 CAC)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为CA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综合集束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生存结局。
目前欧美已经开始CAC的建设和认证。德国2016年开始启动,截止2020年已经完成近百家CAC认证,构建了完备的CAC建设和认证体系,且已经开始逐步进行国际认证。我国每年约有10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出院存活率仅有1%[2];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发生率为1.75%,出院存活率为9.1%[3]。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出院存活率(OHCA为8%~10%,IHCA为15%~34%)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5]。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一直特别重视CA救治,将心肺复苏成功率作为急诊医学专科质量改进目标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CA的救治水平,CAC建设迫在眉睫。近些年国内已有医院和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对于提高区域内心肺复苏水平、促进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但是CAC建设仍然缺乏适合中国的相关指南和共识。为了推进我国CAC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协会成立共识编写组,共同制定了《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共识的制订方法采用共识会议法,过程包括题目的选定和申请,成立编写小组,提出关键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撰写专家共识初稿。初稿由共识编写组专家函审,修订稿由专家讨论会确定终稿,再次提交共识编写组专家审核定稿,最终专家组成员得出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推荐意见[6]。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32(10): 1296-1303.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0.003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