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3): 276-28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3.002
急性中毒诊治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薛祥 , 孙兆瑞 , 聂时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急诊医学科,南京 210002

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在诊断方面,中毒筛查技术的提高有助于临床上能够更准确的确定中毒的类型和程度;在治疗方面,特异度中毒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先进治疗方法的运用为患者增加了生存的机会。然而,随之而来的新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新型毒物不断涌现、中毒舆情的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时,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显得尤为关键,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以确保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经由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一种或多种途径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剂量的物质,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器官功能障碍[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公布的全国死因数据显示,损伤和中毒成为城市和农村的第五大死亡原因[2]。我国尚缺乏关于急性中毒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不同种类毒物的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类型毒物的死亡率,也会因患病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域诊疗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以急性农药中毒为例,文献报道的我国百草枯中毒的死亡率高达50%~70%,敌草快中毒为18.5%~47.5%[4-6]。急性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疾病之一,已经成为危害公众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急性中毒的诊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急性中毒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性中毒确诊困难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受限

由于大多数急性中毒缺乏特异度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医生多根据“毒物接触史”做出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依靠临床诊断容易存在误诊和漏诊:一方面,毒物接触史提供不准确。部分患者隐瞒病史或提供错误病史;同时也存在部分毒物标签错误的情况,如标记成分为敌草快的百草枯农药。另一方面,隐匿性中毒如患者入院时存在意识模糊、或被人投毒等原因无法获得毒物接触史[7-8]。急性中毒的确诊依靠毒理学检测,然而,在多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并不具备毒物检测的条件,而我国具备毒物检测能力的疾控中心和职业病防治中心受限于毒物检测种类有限,检测标准不统一、检测敏感度差等问题,使毒理检测在急诊的应用和推广受限[9]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推荐使用中毒严重评分(poisoning severity score,PSS)来评估中毒患者的严重程度,但是PSS临床应用较为繁琐,受主观参数影响,同时缺乏毒物暴露信息,临床利用率较低[10]。既往临床医生多根据毒物摄入量、脏器功能损伤的生化指标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但受限于毒物摄入量难以量化和反映脏器损伤生化指标存在时间滞后性,评估效力低下[11]

1.2 急性中毒治疗方案有限

急性中毒的治疗缺乏统一的规范,同时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尽管我国已经发布了包括有机磷、百草枯、敌草快、毒蘑菇、有毒气体等20多种毒物救治的临床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在中毒的救治中作出合理和准确的决策[5, 12-14],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现有的专家共识无法满足种类繁多毒物的临床需求。大多数毒物缺乏特异度的解毒药物,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洗胃、吸附、导泻等常规治疗手段,辅以血液净化以及脏器保护等对症支持处理。但对血液净化治疗不同类型毒物的具体方案,如适应症、模式选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仍存在争议,临床医生治疗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经验,导致各地区诊治水平层次不齐,区域性救治水平差距较大[15]

2 现代医学的进步推动急性中毒诊治的发展 2.1 现代医学的进步促进急性中毒诊断技术的发展

快速和准确的毒理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明确急性中毒的诊断,而且有助于评估中毒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16-17]。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质谱分析仪器、荧光探针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被应用于急性中毒案例的检测中,能够更准确地鉴定中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目前应用于毒物检测的质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具备高敏感度和高通量分析的能力,可以检测出极低浓度的毒物,甚至在微量水平下准确定量分析样品,加上质谱技术的标准化和标定系统的建立,质谱数据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18]。如职业中毒的检测,GC-MS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血液或尿液中的四氯已烯、丙酮等,浓度可低至μg/L[19-20]。LC-MS也用于河豚毒素、植物毒素、真菌、细菌类毒素、毒蕈类毒素等毒物筛查中[21]。生物传感器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微尺寸的通道和腔室内精准处理微量液体的能力,具有高灵敏性、高敏感度和自动化操作等特点,拓宽了在生物毒素方面的检测分析能力[22]。已有文献报道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食物中毒的案例,能够快速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农药、重金属、细菌等病原体残留[23]。荧光探针技术是一种通过荧光分子标记,在分子、细胞、组织水平上识别并定量分析生物分子的技术,其操作简单,高选择性,目前已应用于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毒素的检测中[24]。创新性毒物检测技术极大提升了毒物检测的效率,推动了急性中毒患者的诊治进程。

2.2 现代医学的进步推动了急性中毒治疗方法多样化发展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为急性中毒治疗方法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包括新型治疗药物和高新治疗技术的研发和探索。随着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技术的突破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使研究者能更准确预测毒性效应、更深入探索急性中毒的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许多科研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解毒药物,并已经在前期基础实验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临床较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农药敌草快中毒,其中毒机制与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风暴有关[12],因无特效解毒药物,新型治疗药物聚焦于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如白藜芦醇、紫檀黄等已在基础实验中证实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明显改善中毒症状,可作为将来临床转化的潜在治疗药物[25-26]。在有机磷中毒的基础研究中发现,通过突破性融合纳米技术和药物输送系统,将新型治疗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这种纳米颗粒可以精确地将药物输送到中毒部位,提高治疗药物的局部浓度,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27]

先进的救治设备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推动了急性中毒治疗的进展[28-29]。ECMO是一种有效的体外呼吸、循环支持技术,正不断尝试和探索应用于急性中毒后出现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中,为患者治疗争取时间,增加康复的机会,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ECMO在毒蕈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气体中毒等治疗中取得了成功的探索[30-31]。尽管ECMO在急性中毒治疗的适应症、撤机时间、模式选择等尚未形成共识,同时缺乏RCT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撑等,但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32]。血液净化技术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传统的血液净化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吸附、树脂吸附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如吸附效率有限、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医学致力于研发新型吸附材料,研究出碳化树脂吸附、阳离子功能集团吸附、免疫吸附、细胞因子吸附等,引入高通量透析膜、纳米多孔生物材料等[33-34],以提高血液净化的效率和安全性。多样化的中毒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救治希望。

2.3 多学科协助和数据共享为急性中毒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急诊医学在中毒领域与药理学、流行病学、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多学科协助提供了便利,也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毒患者信息数据库创造了条件,为急性中毒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通过多学科协助,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为中毒患者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也有助于卫生部门制定更有效、科学的预防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通信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构建区域内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将区域内各级医院与院前急救、疾控中心整合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实现医疗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方便组织线上多学科会诊,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优化患者的救治流程[35-36]。区域协同救治平台的构建也为开展急性中毒多中心、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可以整合急性中毒地域、季节、年龄和职业分布等特征,揭示不同中毒类型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和趋势,及时监测中毒事件和发布预警信息,并制定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预防和应急策略,提高中毒救治效率。

3 急性中毒诊治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措施 3.1 新型毒物的出现与应对措施

新型毒物的不断涌现,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巨大威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化学试剂、生物制剂、药品、农药等合成和研究变得容易,也为新型毒物中毒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如“乙酸乙酯”、“二乙二酸单丁醚”等职业性中毒和“甲维虫满腈”“啶虫脒”等新型农药中毒事件频发,以及青少年群体中高发的“电子烟”中毒、“笑气”中毒、精神类药物(碳酸锂、舍曲林、米氮平)中毒等都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毒物的救治相比,新型毒物隐蔽性更强,加上临床医生缺乏对新型毒物的毒性、毒理学知识、临床症状、治疗经验及预后的了解,使得新型毒物中毒的救治难度增加。

面对新型毒物带来的挑战,首先,需要提升医护人员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对新型毒物的应急处置能力。利用“腾讯会议”、“钉钉”、“慕课网”等互联网在线平台进行新型毒物理论知识的在线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37]。同时线下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举办模拟演练活动。通过线上理论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医护救治团队对新型毒物的快速识别和救治能力,并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其次,积极推进急性中毒诊治的科学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纲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鼓励探索新的中毒筛查和治疗技术,研制新的国产关键快检试剂和设备,提高中毒事件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缩短确诊时间。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毒物分级管理。通过毒物毒性划分和暴露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对高危化学试剂、生物制剂、药品等在生产、运输、存储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已发生的新型毒物重大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弥补管理中的不足。其次,加强中毒防护知识培训和宣传。通过典型中毒案例的分析和中毒主题知识的宣传,在学校、工厂、企业、社区等公众场所加大中毒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中毒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急性中毒事件的社会影响和舆情管理

重大职业性中毒、食源性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中毒事件引起的中毒舆情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迅速蔓延,引发社会恐慌。相比于传统媒体,“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追逐流量和关注度,不惜以夸大事实、散播谎言和谣言等方式传播虚假中毒信息,误导公众对事实的认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管理中毒舆情,是急性中毒救治面临的另一挑战。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提供可靠的中毒事件信息,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并加强舆情管理,积极引导舆论,采取措施打击传播虚假信息、谣言和危害社会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突发中毒事件,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构建了“中毒信息平台”,整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填报的中毒事件信息。在2021年7月,我国对中毒信息平台进行升级更新,在升级后的中毒信息平台中新增了“中毒舆情”和“中毒咨询”的模块,能更好获取毒物检测信息和临床救治情况,了解舆情发展态势。此举有助于全面、动态掌握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中毒救治资源储备情况,实现中毒应急救治资源的宏观调配,最大程度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38]

3.3 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急性中毒临床研究面临的新挑战。急性中毒的临床研究离不开中毒数据库的构建。医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够快速的识别和提取个人中毒信息资料,便于相关机构管理和存储大规模的中毒信息数据,为中毒数据库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使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频发,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据文献报道,从2005—2019年,全球范围内受医疗数据泄露影响的个人总数达2.491亿,其中,仅在过去五年中就有1.574亿人受到影响,严重危害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9]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是维护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技术层面,严格控制和监管数据的收集、存储、访问。在数据收集阶段,进行数据脱敏处理。如采用匿名化方式处理患者数据,隐去可以识别身份的信息;在数据存储和访问过程中,设置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在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至关重要。2021年11月,《中国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加强了医学数据的监管力度,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40]

4 总结

急性中毒救治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急性中毒救治水平的提升对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急性中毒在诊断、治疗和研究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急诊医疗体系和中毒救治专业团队的建设,积极推动多学科间的合作,加速中毒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同时,结合更有效的预防中毒科普教育推广,提升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确保公众健康与社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毒理学分会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61-137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4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277-311.
[3] 高艳霞, 孙同文. 中国急性中毒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3): 282-28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02
[4] Chen JX, Su YL, Lin F, et al. Effect of paraquat on cytotoxicity involved in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a review of mechanism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J].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21, 224: 112711. DOI:10.1016/j.ecoenv.2021.112711
[5]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22)[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1): 1435-14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1.001
[6] 吴雨璇, 张劲松, 乔莉, 等. 43例成份标注为敌草快的除草剂急性中毒临床观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287-129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21
[7] 梁晓丽, 虎晓岷, 龚阳, 等. 2016—2018年间40例敌草快中毒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9, 20(5) 366-370, 375.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9.05.007
[8] 蒋臻, 彭爱华, 刘鹏, 等. 基于毒物监测的精准急性中毒诊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3): 277-28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01
[9] 孙承业. 我国中毒发病趋势及学科建设[J]. 华西医学, 2023, 38(11): 1613-1615. DOI:10.7507/1002-0179.202311059
[10] 石齐芳, 张劲松. 急性中毒相关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3): 434-43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32
[11] Lee H, Oh J, Kang H,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phase serum lactate levels and occurrence of delayed neuropsychiatric sequela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Pers Med, 2022, 12(4): 651. DOI:10.3390/jpm12040651
[12]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0): 1282-128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0.002
[13]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蘑菇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935-94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04
[14]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2): 1527-15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2.005
[15] 林锦乐, 张文武. 急性中毒防治工作应重视的3个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70-27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2
[16] Su H, Huang MZ, Shiea J, et al. Thermal desorption ambient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emergency toxicology[J]. Mass Spectrom Rev, 2023, 42(5): 1828-1847. DOI:10.1002/mas.21784
[17] 卢中秋. 精益求精, 进一步提高我国急诊中毒临床诊治水平[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3): 275-27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3.001
[18] Mochizuki A, Nakazawa H, Adachi 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epirapim and acetyl fentanyl in authentic human whole blood and urine samples by GC-MS/MS and LC-MS/MS[J]. Forensic Toxicol, 2018, 36(1): 81-87. DOI:10.1007/s11419-017-0384-7
[19] Panda D, Dash BP, Manickam S,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LC-MS based analysis of biotoxins: pres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J]. Mass Spectrom Rev, 2022, 41(5): 766-803. DOI:10.1002/mas.21689
[20] 冯洁, 刘武宾, 李燕, 等. 全血中四氯乙烯测定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4, 42(1): 42-46. DOI:10.3760/cma.j.cn121094-20221026-00514
[21] 孟祥娟, 张晓梅, 胡越, 等. 尿中丙酮含量测定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3, 41(11): 849-851. DOI:10.3760/cma.j.cn121094-20220815-00401
[22] Zhou W, Dou MW, Timilsina SS, et al. Recent innovations in cost-effective polymer and paper hybrid microfluidic devices[J]. Lab Chip, 2021, 21(14): 2658-2683. DOI:10.1039/d1lc00414j
[23] Zhou JJ, Gui Y, Lv XQ, et al. Nanomaterial-based fluorescent biosensor for food safety analysis[J]. Biosensors, 2022, 12(12): 1072. DOI:10.3390/bios12121072
[24] Wang P, Xue SR, Chen B, et al. A novel peptide-based fluorescent probe for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mercury (Ⅱ) ions in real water samples and living cells based on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effect[J]. Anal Bioanal Chem, 2022, 414(16): 4717-4726. DOI:10.1007/s00216-022-04094-4
[25] Cao ST, Shen ZJ, Wang CC,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lleviat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nduces mitophagy in diquat challenged piglets1[J]. Food Funct, 2019, 10(1): 344-354. DOI:10.1039/c8fo02091d
[26] Chen YN, Chen YP, Zhang H, et al. Pterostilbene as a protective antioxidant attenuates diquat-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21-day-old broiler chickens[J]. Poult Sci, 2020, 99(6): 3158-3167. DOI:10.1016/j.psj.2020.01.021
[27] Buzyurova DN, Pashirova TN, Zueva IV, et 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ralidoxime chlorid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brain reactiv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inhibited AChE: Pharmacokinetics in rat[J]. Toxicology, 2020, 444: 152578. DOI:10.1016/j.tox.2020.152578
[28] Lavonas EJ, Akpunonu PD, Arens AM, et al. 202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or life-threatening toxicity due to poisoning: an update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23, 148(16): e149-e184.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161
[29] 丁溢姣, 项俊之, 唐亚慧, 等.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224-22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17
[30] Pozzi M, Buzzi R, Hayek A, et al.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drug intoxications: a single center, 14-year experience[J]. J Card Surg, 2022, 37(6): 1512-1519. DOI:10.1111/jocs.16456
[31] Geng SM, Hao XY, Xu HC, et al. Cardiac injur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nd its clinical treatment scheme[J]. Exp Ther Med, 2020, 20(2): 1098-1104. DOI:10.3892/etm.2020.8801
[32] Ramanathan K, Tan CS, Rycus P,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poisoning in adult patients: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J]. Intensive Care Med, 2017, 43(10): 1538-1539. DOI:10.1007/s00134-017-4842-9
[33] Gao C, Zhang Q, Yang Y,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engineered blood purification materials for kidney disease[J]. Biomater Res, 2022, 26(1): 5. DOI:10.1186/s40824-022-00250-0
[34] Ankawi G, Fan WX, Pomarè Montin D, et al. A new series of sorbent devices for multiple clinical purposes: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Blood Purif, 2019, 47(1/2/3): 94-100. DOI:10.1159/000493523
[35] 储鑫, 吴琪, 何娇, 等. 基于"5G"和大数据的区域性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09(2): 99-102.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2.007
[36] 张茂, 李强, 张旻海, 等. 积极拥抱5G时代,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79-118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1
[37] 李萍, 张卓, 余海放, 等. 线上教学在急救技能操作课程中的探索和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 22(7): 1013-1016. DOI:10.3760/cma.j.cn116021-20210311-01344
[38] 郎楠, 张驭涛, 蒋绍锋, 等.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的升级与实践[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1): 20-23.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5
[39] Seh AH, Zarour M, Alenezi M, et al. Healthcare data breaches: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J]. Healthcare, 2020, 8(2): 133. DOI:10.3390/healthcare8020133
[40] Murdoch B. Privac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llenges for protecting health information in a new era[J]. BMC Med Ethics, 2021, 22(1): 122. DOI:10.1186/s12910-021-00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