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12): 1663-166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15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詹玥1 , 戚建江2 , 袁轶俊3 , 朱莉4 , 江新伟5 , 杨悦4 , 赵泽洋6 , 王理1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52;
2.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 310013;
3. 杭州亚组委医疗卫生部,杭州 310016;
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 310003;
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 310020;
6. 杭州市中医院,杭州 31000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权不断落户我国。作为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人员高度集中、政治影响巨大、持续时间有限等特点[1]。继2020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成都大运会后,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为核心的相关仪式表演,是亚运赛事的首秀。医疗保障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环节[2]。根据医疗保障总体要求,对仪式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全面部署。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仪式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现将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开幕式是运动会或重大活动前的仪式和表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大型社会活动的定义是指自发或是非自发组织的,某个社区、城市或国家聚集大量人群,且可能使当地的政府管理和卫生资源紧张的活动[3]。活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人群密度大,为医疗保障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国际交流盛会。作为一项重大涉外活动,其医疗保障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意义重大,是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性展示,更是实现医疗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有力契机[4]。开幕式期间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场馆用地面积8.23万m2,总建筑面积约21.6万m2,座席数约80 000个,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9个区块,椭圆形建筑,北侧端不联通存在区域隔断,无法直接通过,见图 1。仪式期间,为便于区域网格管理,安保领域会根据保障对象的不同,设置物理硬隔离措施,如铁马围栏等。同时,各区域楼层电梯会根据仪式演出情况,分时分段进行梯控管理。在仪式表演、观众入场及撤离等各个人流高峰聚集的环节,医疗保障力量的安排以及急救流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场馆流线的复杂性。此外,本次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仪式活动总时长100 min,涉及45个国家亚奥理事会成员及运动员。仪式活动期间,涉及服务群体庞大、覆盖面广,包括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观众、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因此,仪式活动期间的医疗服务保障,需兼顾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语言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

图 1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示意图
1.2 方法

按照杭州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杭州亚组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仪式表演医疗保障,围绕现场救治、转运交接、院内救治的急救闭环,制定相关的标准,通过场地勘察、专家指导、演练复盘,形成最终的保障方案,并建立相关的开幕式保障数据库。

2 结果 2.1 开幕式期间救治情况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期间,医务室医疗点就诊合计200例,观众区医疗观察员处置10例(占5%)、救护车送定点医院0例;其中,工作人员160例(占80%)、观众25例(占12.5%)、运动员及国家地区奥委会成员9例(占4.5%)、志愿者4例(占2%)、其他2例(占1%)。无重大疾病或人员伤亡事故。各医务室医疗点疾病救治情况,见表 1

表 1 医务室医疗点疾病救治情况(n, %)
项目 创伤 非创伤 总计
消化 呼吸系统 妇科 其他
医务室 17(16.5) 12(11.6) 47(45.6) 12(11.7) 15(14.6) 103
医疗点 10(10.3) 25(25.8) 29(29.9) 8(8.2) 25(25.8) 97
2.2 开幕式医疗保障团队 2.2.1 组织指挥体系

仪式活动期间按照统一指挥、整体协同的要求,建立高效、扁平的指挥体系,见图 2。成立开幕式医疗保障指导协调组,分别成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带队的9人组成的国家指导组、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带队的7人组成的省级协调组,指导协调开幕式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设立开幕式医疗卫生现场指挥中心。在开幕式场馆医务室,设立医疗卫生指挥中心指挥层和相关人员坐阵现场进行指挥和调度。此外,在开幕式现场运行中心设立医疗卫生协调组坐席。现场传达开幕式指挥中心各项任务要求、协调医疗卫生与其他各业务领域相关工作、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中枢作用,实现信息的实时对称。

图 2 开幕式医疗卫生保障指挥体系
2.2.2 保障资源配置

开幕式保障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配置,即急救团队,以及医疗急救物资和药品配置。

(1)现场保障团队: 保障现场由1名场馆医疗服务主任,22组医务室及医疗点医护人员(44名医护人员),12组救护车医护人员(36名救护车组人员),共80名医务人员,288名医疗观察员、4名担架志愿者,以及1家定点转诊医院构成。医务室及医疗点医护人员以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骨科、心血管内科为主,平均年龄35.4岁;男性29人,女性1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4人, 本科20人;平均工作年资11.2年;初级职称7人, 中级职称27人, 高级职称10人。

(2)院内急救团队:定点医院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亚运会医疗卫生保障专项工作组,预设与日常患者就诊区域相对独立的门急诊诊疗专区、专用手术室、专用监护单元、专用病房等亚运医疗保障专区。各个诊疗区域定人定岗,胸部、颅脑、腹部、多发伤、发热、爆炸伤/枪伤/烧伤、核和辐射7大急症症候群团队的专家A角、B角、C角,均为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负责症候群患者救治。

(3)物资及药品储备:开幕式急救保障急救物资和药品储备,遵循保障对象和急救原则,按照急诊急救专家和药理学专家共同制定的物资、药品清单,落实配置和规范管理。

2.2.3 人员选拔与培训

针对开幕式特点以及医疗保障服务要求,就近择优选拔医疗卫生保障人员。医疗保障人员专业背景,以运动医学科、骨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外科等学科医护人员为主,按照1:1.3的比例做好人员配置,如有身体不适等原因可做人员调整替补。同时针对开幕式前期演职人员长时间参与反复演练彩排的特点,增设了心理专家。救护车保障人员以杭州市急救中心,依据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择优推荐。

培训内容包括心梗、脑梗、中暑、晕厥等患者处置、转运、搬抬等实操,并反复演练,要求以开幕式活动为中心,尽量减少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影响。急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理论授课、操作实践、团队配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赛事服务的要求,考虑到英语语言服务者是促进本国与他国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5],增加相关语言培训以及跨文化交流培训。所有参加保障人员,确保全员参与,全员考核合格方可参加保障工作。

2.3 保障点位及流线

现场共设置1个医务室(3名医生、3名护士)、4个内场医疗点(4名医生、4名护士)、1个媒体医疗点(1名医生、1名护士)、11个观众医疗点(14名医生、14名护士),见图 3~6

图 3 一层:通道医疗点4个;媒体医疗点1个;场馆医务室1个

图 4 二层:观众医疗点4个

图 5 三层:观众医疗点3个

图 6 六层:观众医疗点4个

每一层医疗点在人员配置中,首先根据场馆基本构造,点位排布以钟面式覆盖,最大限度拓宽急救医疗半径,便于快速启动医疗应急资源。其次,场馆三层看台均分别设置观众医疗点,且各楼层医疗点在纵向层面,呈交错式分布,以此集中急救资源,延伸急救链,同时便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调度。再次,考虑到医护人员需转送患者到救护车的情况,在人员配置中每一层增加一组医护人员(1名医生、1名护士),可调配用于转送患者期间的补位。急救现场协调应急通道及医疗专用电梯。救护车停靠点位,以急救电梯为参照,规划转诊最近流线,见图 7。院内急救专区规划亚运急救路线,第一时间做好院前院内的快速交接转诊。

图 7 上层看台急救专用路线
2.4 系统数据库

本届亚运会在亚运医疗事件跟踪管理系统(Asian Games Information System-Medical Encounters System,AGIS-MED)基础上,自主开发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System,EMSS),是由亚组委医疗卫生部组织杭州市急救中心牵头开发,可在各场馆医务室、FOP医疗点、观众医疗点、救护车、定点医院使用,实现医疗卫生保障流程全闭环的一套信息系统。该系统分为亚运医疗急救保障大屏(数据驾驶舱)、亚保系统移动端(亚运钉小程序)、亚保系统业务指挥端(指挥大屏)三个部分,覆盖亚运医疗卫生保障全流程。通过现场医护人员携带的移动终端、救护车车载设备及定点医院的接诊终端,身份识别登录,确保诊疗信息保密;动态汇聚急救诊疗全过程数据;通过移动监控设备等,实现急救诊疗过程可视化及远程指导。

2.5 模拟应急演练

由省市卫健委牵头,贯彻落实“全流程、全要素、实战化”的演练要求,在开幕式指挥中心的统一安排下开展5次全要素演练和24场单项、组合演练,演练复盘,不断优化保障方案。重点开展“应对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损伤、突发心脏骤停、中暑、运动损伤”等急救演练。针对急救车转运和替补流线、医务人员区域权限、医疗协转电梯设置及流线规划、医疗观察员设置等相关问题,通过部门协调,实战操练,进行方案再优化,急救应急物资储备的再调整。

2.6 应急调度机制 2.6.1 院前急救调度机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设置三个梯队,共201组急救转运救护车组应急力量,在开幕式周边和杭州附近周边城市待命。第一梯队52组、第二梯队105组,第三梯队44组,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能在最快时间到达开幕式现场,提升应急响应速度。

2.6.2 定点医院床位协调机制

距离奥体中心体育场20公里范围以上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按各自医院最大能力,做好统筹协调,最大化预留床位数,共预留床位720张,可扩容床位2 700张。仪式场馆5 km范围的核心区域,每家医院至少预留100张;5~10 km范围,每家医院至少预留80张;10~20 km范围,每家医院至少预留50张。各家医院预留一定数量的急诊抢救床、监护床和住院病床,同时设置一定数量可扩容的床位数,平时可用于日常医疗,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能迅速完成转换。距离现场5 km范围内在1 h内完成,5~10 km范围内在2 h内完成,超过10 km在4 h内完成可扩容床位床位腾空,见图 8

图 8 各医疗机构床位应急调配序列
3 讨论 3.1 急救防线立体化

扁平化指挥体系下,建立了严密的急救保障网络布置和医疗点位设置,分类别组织医疗资源,统筹规划医疗服务,确保为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亚奥理事会(Olympic Council of Asia,OCA)大家庭和国际要人、贵宾、国家单项体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s, IFs)/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Asian Sports Federations, AFs)等重点保障客户群以及媒体、观众、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等客户群,提供全方位、高效、安全的保障服务。其次,保障参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主办方必须履行的职责,相应的医疗急救保障服务非常重要,包括现场分拣、评估、快速处置、转运和医院绿色通道救治[6]。构建科学、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急救水平,事关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质量[7]。急救现场开辟专用生命线,从医疗急救专梯到近侧停靠救护车,确保病患快速撤离;转诊流线设计到定点医院专用通道,保证急救无缝衔接,闭环转运。急救有响应,应急有秩序,转运无障碍。再次,充实急救转运应急力量,以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近10年以来,大型体育赛事在举办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惨痛的突发事件警示,必须重视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1]。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生命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首要环节[8],务必确保各类型突发事件应急全覆盖。最后,安排定点医院最强力量,确保医疗急救精准、高效、安全,全力保证医疗团队救治水平。立体化、全流程的急救网络,牢筑急救保障的每一道防线。

3.2 应急调度智慧化

从救治现场到途中再到院内,直至救治的终极单元,既要减少中间环节,又要注重无缝衔接,应急协调尤为重要[9]。利用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带宽的特性,可以很好满足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场景下的实时生命体征信号传输、视频音频交流、远程专家会诊指导的需求[10]。EMSS系统采用5G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集接警、指挥、调度、监控管理、事件溯源、数据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与120急救系统无缝对接,并可与组委会综合指挥平台、亚运钉等其他平台高效对接。驾驶舱界面,实时动态显示场馆医疗点、保障救护车保障人员信息及位置,展现接诊人数、接诊伤病员病情及异常症状统计等信息,利于急救资源快速协调,高效应对开幕式期间的急救保障任务。相关研究表明,基于5G移动通讯技术,建立远程协同急救物联网,实现快速应急处理、决策指挥、现场调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提高大型活动急救保障的时效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仪式期间通过该电子平台的高效运作,各医疗点位数据时时同频传输,日报信息完整准确快速的记录,提升保障效能的同时,更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消耗。

3.3 模拟演练常规化

急救流程的推进、技能操作的熟练、医护团队的默契,有赖于日常反复的磨炼。针对大型仪式活动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模拟演练能最大限度还原和制造各种可能的场景,组织保障团队力量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急救现场。通过模拟化展现,模拟式操练,利于全面展现急救流程方案,了解各环节各点位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归属,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以此不断加强操练记忆,加深流程印象,形成常规化机制,确保实战中医疗卫生保障运行顺畅、保障有力。根据在开幕式保障现场、转送途中和定点医院医疗保障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特别针对危重复杂事件案例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设置更多或更复杂的演练科目和演练环节,尽可能贴近实战。常规化演练机制,利于不断优化调整布局、电梯流转、人员联动,一旦出现急救情况,明确选择速度最快、影响最小的急救路线,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快速协调、病员快速转移、救护车快速转诊、医院快速交接。通过总结梳理问题,逐项排除安全隐患风险,对急救流程路线再完善。

3.4 应急调度序列化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及总体工作方案要求,以仪式医疗服务需求为中心,统筹协调、科学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以及医疗机构资源。序列化,意在便于信息的存储与转达,使信息传递简洁化,以达到高效流转、高效闭环。本届杭州亚运会的院前紧急调度,为兼顾仪式活动保障和日常急救响应,最大限度拓展急救半径,调度圈以杭州市急救中心为核心,部分车辆在杭州市周边待命。序列化机制为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应急即刻响应起到了有效的助力。对于各医疗机构的逐级启动,涉及了城市侧非定点医院,通过序列化方案,亦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启动,做好充足的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响应。应急调度的序列化,旨在便于提高应急调度效率,方便各保障单位明确方案并依次按序遵照执行,同时便于应急方案的逐级推进,利于提高方案实施中的依从性和执行率。

总之,举办一场体育盛会,其组织工作的政治性、场馆建设的艰巨性、运行管理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同样如此。医疗保障工作是大型仪式活动现场顺利运转的重要环节,需要统筹训练有素的人员、合理的流线设计以及高效精准的数据传输。通过总结本次亚运会的保障实践,为大型赛事仪式活动医疗保障提供借鉴和参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刘亮, 林绵端, 等. 基于冬奥会的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 18(5) 600-604, 608.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3.05.009
[2] 杨旭, 王晓辉, 周明, 等. 大型活动中医疗保障信息上报系统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 18(6): 832-83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3.06.030
[3] Guy A, Prager R, Turris S, et al. Improving data quality in mass-gatherings health research[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7, 32: 329-332. DOI:10.1017/S1049023X17000139
[4] 李慧凤, 王鸿雁, 邵红. 涉外重大活动中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和思考[J]. 现代医院, 2020, 20(12): 1746-1748.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20.12.007
[5] 刘汶鑫. 基于区域语言差异视角的杭州亚运会英语语言服务研究[J]. 国际公关, 2023(9): 77-79. 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09.005
[6] Enock KE, Jacobs J.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201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ogistic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for public health[J]. Public Health, 2008, 122(11): 1229-1238. DOI:10.1016/j.puhe.2008.04.016
[7] 刘晖, 王韧, 高丁, 等. 院前医疗急救转运工作中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 36(10): 876-880. DOI:10.3760/cma.j.cn111325-20200731-01723
[8] 叶茜, 娄靖, 田思佳, 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急救服务情况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307-30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8
[9] 王莉, 李金亮, 桂艳丽, 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定点医院医疗卫生保障实践[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 29(6): 94-96. DOI:10.13912/j.cnki.chqm.2022.29.06.24
[10] 李强, 田雨, 张旻海, 等. 构建基于5G通讯技术的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系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