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已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病因,且其有逐年增长及年轻化趋势[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所有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到了近80%。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关键在于使闭塞血管及时再通复流,最大限度地挽救不断减少的缺血半暗带[2-3]。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是国内外指南竞相推荐的最有效再通复流措施[4-5]。再通复流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群众知晓、及时进院和专病专治”是中国卒中救治面临的三大瓶颈。广大群众对卒中救治特别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知晓率低,发病后难以及时进到有条件救治的医院,或者进入医院后由于院内学科融合不够、流程不畅和设备布局不科学等均可导致其黄金救治时间被延迟[6]。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工程大力推进,通过卒中中心建设,大力促进了卒中中心所在医院的学科融合,逐步缩短了卒中患者的信息采集、分诊、沟通、评估和治疗时间,提升了时间窗内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和比例。卒中“一站式”救治平台是指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本着一切为了患者的救治理念,革命性地改善卒中救治流程、诊疗设备的空间分布,将卒中急救的诊断检查、药物治疗、血管内开通治疗等融合为一体,在同一时空内实现“无缝连接”,成为目前能做的最快捷的院内超级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缩短患者院内救治延迟时间。
笔者团队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将CT、MRI和DSA三机硬件和功能集成为一体,创建了亚太地区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团队应用该平台对急性卒中开展诊疗已5年,取得一些初步成效[7],本文对此方面的实践探索做一阐述,期望有助于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
1 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的配置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的配置核心理念是以卒中患者为中心,将卒中诊疗设备在同一空间里进行融合,打破学科与空间壁垒,实现卒中诊疗一体化。该平台包括64排多层CT、3T磁共振、DSA设备、急诊静脉溶栓室、麻醉复苏室及无磁转运床等(图 1)。急诊静脉溶栓室可以实现卒中患者的“零距离”溶栓治疗,无磁转运床可以完成检查设备与治疗设备间的无缝转运,而融合的CT-DSA室则可以实现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检查、取栓一体化操作。此外,平台还配置有麻醉复苏室、药物耗材储备室等。该平台为多学科团队人员维护,具体有一线、二线卒中医师,24小时静脉溶栓护士、CT/MR技师、介入护士、DSA操作技师、麻醉医师等人员,可切实保障平台全天候的设备运行。64排CT及磁共振配置了人工智能分析软件(如RAPID、Olea等),可快速排除出血,可最大限度的明确患者闭塞血管部位、梗塞病灶大小(包括缺血脑组织容积计算和缺血半暗带的影像甄别)、侧支循环情况和致病病因,能较全面的预测出再通复流的风险,并能对患者高效、精准实现再通复流。
![]() |
图 1 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构建模式图 |
|
院前院内衔接是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得以切实运行的前提,其关键是区域性卒中中心建设。平台所在单位应积极对接院前卒中急救体系,借助所在城市的脑卒中急救地图等管理平台,对所在区域各级医院的卒中救治能力进行评估和认定,协调建设区域性卒中急救体系。对于院前急救系统输送和区域内卒中中心转诊的卒中患者需建立充分的院前预警机制。对这些患者在院前就展开卒中评估和监测,实现精准分流,避免和降低二次转诊率,以实现最顺畅的院前院内衔接,减少延误。对于自发来院的卒中患者,急诊护士在接诊时即一键通知启动一站式卒中绿色通道。
3 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的院内救治流程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全天候按预定流程作业(图 2)。除了前述的院前急救系统输送、区域内卒中中心转诊和自发来院患者的3类患者外,尚有第4类卒中患者,即院内卒中患者。卒中值班医师对这4类卒中患者先行快捷病史和神经功能评估,对可能需要进行再通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为大血管闭塞提前预警急诊卒中护士、麻醉医师及DSA技师、卒中二线医师到位,共同完成再通复流的诊疗。卒中救治团队将把生命体征尚平稳者直接导入一站式平台,将对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则先给予必要的救治,生命体征条件允许后再导入一站式平台。卒中救治团队按预定的影像学检查预案进行必要的影像评估,综合患者临床、影像学结果、中心的诊疗条件、患者和/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情况来确定患者的救治方案。一站式卒中平台可使生命体征平稳的卒中患者越过急诊科、直通一站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救治时间。
![]() |
图 2 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工作流程 |
|
首先,需要医院强有力的组织化管理予以支持。该平台建设需实现学科真融合,这无疑须由院级层面进行组织推进,需医务等职能部门与多学科和相关部门联合沟通,消除科室壁垒,落实人才调配、技术培训、流程再造、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等措施,使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检验科、影像医学、导管室、麻醉科和康复等诸多学科团结一致,实现卒中救治的“化学融合”和“无缝对接”。其次,信息化建设是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信息化技术能实现数据的自动化记录、远程提取、上传、共享、质控和反馈,有助于持续推进一站式平台建设、卒中规范化诊疗和临床科研提升。
5 平台推广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已经证实可有效助力卒中患者的高效救治。单中心临床数据显示,该平台的应用可大大缩短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院内延误,相较于既往的绿色通道模式,该平台可将机械取栓患者入院到穿刺的时间降低45 min,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并改善患者预后[7]。另外,依托该平台可开展系列的科研转化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该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该平台对场地以及硬件要求较高,保障平台运行的人力投入也较传统的绿色通道流程多,适合在一些体量较大医疗单位参考借鉴。笔者团队建议,若医疗单位的场地不够支持三机一体,可变通将三机(或三机中的两机)尽量置于距离卒中急救前沿最近的空间。其次,建设初期,医疗单位若需平台救治的卒中患者数量暂有限,则可协调一些措施提高平台使用率,以提高平台设备的使用价值。
总之,基于“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卒中救治理念,笔者团队在医院组织化管理的支持下,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础、以院前卒中救治衔接为前提,为我国现代卒中救治流程质量优化进行了探索,建成了亚太地区的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该平台具有“高效”、“迅捷”、“精准”及“安全”等特点,实现了“诊疗一站式,救治零距离”,应用该平台可大幅度缩短卒中救治的院内延误时间,有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该平台建设经验适合体量较大的医疗单位参考借鉴。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王拥军, 李子孝, 谷鸿秋, 等.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7): 675-682.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2.07.001 |
[2] | Mazighi M, Chaudhry SA, Ribo M, et al. Impact of onset-to-reperfusion time on stroke mortality: a collaborative pooled analysis[J]. Circulation, 2013, 127(19): 1980-198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2.000311 |
[3] | Saver JL, Goyal M, van der Lugt A, et al. Time to treatment with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nd outcomes from isch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J]. JAMA, 2016, 316(12): 1279-1288. DOI:10.1001/jama.2016.13647 |
[4] |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6): 684-711.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3.06.010 |
[5] | Powers WJ, Rabinstein AA, Ackerson T,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9 update to the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9, 50(12): e344-e418. DOI:10.1161/STR.0000000000000211 |
[6] | 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脑卒中院前急救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0): 1107-11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0.002 |
[7] | Zhou TF, Li TX, Zhu LF, et al. One-stop stroke management platform reduces workflow tim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thrombectomy[J]. Front Neurol, 2023, 13: 1044347. DOI:10.3389/fneur.2022.104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