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7): 908-911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7.010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分析及对新域新质卫勤保障的启示
高川 , 李科 , 高俊峰 , 王涛 , 刘晓明 , 顾建文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疗救护队,北京 100101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的经验特点,探索新域新质精准卫勤保障策略。方法 从力量指挥、行动框架、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保障力量运用的做法和经验,并针对性剖析新域新质卫勤保障重难点问题,提出建立新型卫勤保障力量精准保障模式的方案及意义。结果 神舟应急救援任务是一场“大平台支撑的医疗保障”,运用神舟应急救援医疗力量运用经验,加强新域新质卫勤保障建用模式优化、保障行动探索、信息能力建设等,是实现精准卫勤保障的重要基础。结论 通过系统总结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经验特点,对未来多样化精准保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    医疗力量    新域新质    精确卫勤保障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force in Shenzhou manned spaceflight missions and enlightenment for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with new regions and new types
Gao Chuan , Li Ke , Gao Junfeng , Wang Tao , Liu Xiaoming , Gu Jianwen     
Medical Rescue Team, PLA Strategic Support Force Medical Center,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for Shenzhou manned spaceflight mission, and to explore the accurate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strategy with new regions and new types. Methods A systematic summary was made from the force command, action framework,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support force for Shenzhou manned flight mission were sorted out.. Furthermo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s of the new domains with new types of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were analyzed, and the scheme a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accurate support mode of the new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force were proposed. Results The Shenzhou emergency rescue mission was an elite combat supported by a large platform. It was an important basis to realize accurate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by the experience of utilizing the medical force of Shenzhou emergency rescu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war-building mode optimization. Conclusion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force application in Shenzhou manned spaceflight missions, and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diversified and accurate s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with new regions and new types.
Key words: Shenzhou manned spaceflight missions    Medical force    New domains with new types    Accurate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主要担负航天员乘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全流程参加联合应急救援任务响应、态势评估、计划行动、落实执行、总结讲评等环节,圆满完成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五号历次集搜救、援助、保障为一体的联合行动[1-2]。神舟应急救援任务医疗力量主要面对任务区域跨度大、伤员伤情种类多、救援时限要求高等困难[3],现代战争特别是新域新质作战同样存在战场前后方界限逐渐模糊、保障范围增大,减员时空分布急剧扩大、救治需求增大,高能爆炸武器造成危重伤占比高、救治时间缩短等问题,总结运用神舟应急救援任务经验做法,能够为新域新质精准卫勤保障探索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本文深入分析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力量运用框架与做法,研究新域新质精准卫勤保障的难点、堵点,探索新域新质作战中精确卫勤保障新思路,旨在为战时最大程度恢复与维持部队战斗力。新域新质展现出作用领域新、制胜机理新、支撑技术新、装备模态新和编组样态新等特质,具有发展方向快速突变、作用效果极具颠覆的特殊潜力,本研究契合新域新质内涵特点。

1 神舟应急搜救中卫勤力量运用特点

神舟应急救援任务历经严寒、高温、暗夜等考验,涵盖测控、信息、陆航、空搜、空降、卫勤、装维、气象、频谱等十余种专业救援力量,主着陆场区囊括戈壁、沙漠、草原、树林、湖泊、城镇等6类复杂地形,面积覆盖万余平方公里,医疗力量在联合应急搜救中地位作用不可或缺。

1.1 深度嵌入指挥链

遵循“嵌入、融入、进入”原则,着陆场医疗搜救力量与传统后勤系统分离,直接嵌入“任务指挥部—搜救指挥所—联合部队”三级指挥体系,作为独立要素编入指挥所与各指挥要素有机整合,融入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畅通的军队内部、军地之间搜救指挥协调协同机制[4]。确立医疗救护程序进入组织实施方案,现场转入医疗救护程序后,相关行动服从医疗原则,医疗力量指挥员直接负责现场处置与协同,及时汇报关键事件,医疗救护队对出舱后航天员实施院前急救,包括舱前现场紧急救治和后送载体内紧急救治,全程提供生命监护和支持,主导后送后支医院救治。具体组织指挥流程见图 1

图 1 组织指挥流程 Fig 1 Organizational command process
1.2 敏捷布势保障链

着陆场搜救力量布设以覆盖搜救区域、保证搜救时效为原则,为此医疗力量区分空降与地面救护队,以直升机空降医学救援为主要形式,地面作为重要补充[5-6],按需前伸重点部署。发射时地面救护队负责待发段逃逸救生区,距发射塔架直线距离仅几公里,空降救护队在兼顾待发段的同时,重点做好前出上升段陆上重要责任区、弹道式返回扩大区保障准备;返回时为尽早捕获伞舱组合体创造条件,根据航天器落点预报及航天员搜救服务信息[7],空降救护队距理论瞄准点的水平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地面救护队则依托着陆场区道路边界就近就便部署,空地医疗救援力量科学设计力量规模和能力,形成编组相对独立、任务各有侧重、行动相互支援、响应快速高效、应急应战一体的保障布势。

1.3 科技支撑救治链

着陆场搜救配备地基无源定位系统、景象监视测量系统、北斗指挥通信系统、搜救态势系统、卫星搜救系统[8]等专用搜救设备,进行快速定位计算、态势感知显示等。医疗力量遵循“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要求[9],针对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着陆冲击伤、超重过载损伤等十类伤情[3],设计各类伤情处置标准操作程序,增加野外掌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及纤维支气管镜[11],改进氨甲环酸止血针等手段[12-13],运用骨髓腔穿刺输液系统[14-15],优化地面医监医保车使用。针对暗夜寒区、戈壁强风等复杂条件,集智研发寒区医用手套、野外头颈脊柱保护及抗低温一体装置,补充液体升温、环境照明等10余套设备[16]。针对携行装备器材多、取用流程繁、行动灵活差等实际,研究设计智能化、模块化、一体化携行医疗平台。针对航空医疗转运存在噪声振动和颠簸明显、加速度及眩晕等情况,结合转运直升机特点,设计便携化移动式布局的航空医疗救援标准单元。针对物资库室药品耗材种类多、监管难度大、手工录入慢等情况,编制医疗物资信息管理软件,加强应急救援信息化、智能化监测能力,实现了救治设备从可用堪用向精准可靠转变。大平台支持下的医疗保障具体形式见图 2

图 2 大平台支撑下的卫勤保障 Fig 2 Medical service supported by large platform
2 新域新质卫勤保障面临的挑战

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是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未来战场的制高点,且日益成为加速战争形态升级、改变战争规则的关键性因素。现代战争跨多域联合、非线性机动、决策周期环(OODA环)压缩、“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评估”(F2T2EA)杀伤链收紧、战场前后方模糊等特点[17],带来伤员分布广、搜救难度大、重伤人次多、时效要求高等新难题[18],加强战时卫勤保障特别是有效应对新域新质卫勤保障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1 新域新质卫勤保障类型多、任务较重

新域新质作战部队高技术人才汇集、高价值目标齐集、高职业损伤密集,未来网络电磁、认知空间、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试验攻坚、无人设备等领域人才成长周期长[19]、培养难度大、作用贡献多,生物体征外泄风险高,伴随保障繁重复杂。高烈度作战中航天快响发射、集中测控中心、超大功率雷达、高性能计算机、信息通信枢纽等武器平台及操作手分布较广泛且极易成为早期标靶[20],战救勤务现实紧迫。高强度对抗中脑力工作大、静力作业久、精力专注长、辐射暴露多、无歇人员广、心理负荷重并不同程度叠加幽闭、高原、坑道、强噪、湿潮等特殊环境,职业损伤多发频发。

2.2 新域新质卫勤保障难度大、基础偏弱

任务特性影响,部队分散、点号遍布、隐蔽驻守,虽纳入整体防卫,但大部分远离体系医院,部分长期驻扎高原海岛、戈壁边疆、深山坑道等环境,平时健康需求较难保障,心理疏导较难实施,战时急救较难前出。改革调整影响,部分部队卫生人员编配比、编配量均不高,部分偏远单位少数点位仅保留少量兼职卫生军士或主要依托地方医院,战勤比对比外军差距比较明显[21]。现实条件影响,队属医院、门诊部、卫生队人员来源单一、力量总体偏弱,人才技术进步、多元能力养成,同时特殊环境相关危害及心理损伤病程隐蔽性、特殊性尚无成熟经验,一定程度导致传统学科优势较难发挥。

3 新型卫勤力量精确保障模式探索

现代战争卫勤救治重心出现多变,伤员更加分散、流向更加不规则,以往逐级后送和定点保障的卫勤保障模式,迫切需要更灵活的掌握与认识。神舟应急救援任务组织体系周密完善,指挥通讯互联互通,伤员寻找、发现、处置无缝衔接,是一场“大平台支撑的医疗保障”,也是现代联合应急搜索救援的一次“预演”。汲取神舟应急救援任务经验做法,探索建立新型卫勤力量精准保障模式,推进卫勤力量嵌入作战任务、做实保障行动,具备战场联合搜救和应急保障能力,实现从后方医疗保障向前出生命保障延伸,从火线急救向体系救治转进。

3.1 优化战建模式

着眼战卫一体,参考美、俄、德等政令分立模式,聚焦“让伤病员尽快得到确定性治疗”,实现敏捷快反、精准救治。指挥嵌入重点是联合、合同指挥机构作战保障模块编设卫勤主任,并由配置卫勤力量主官担任,直接参与筹划、指挥保障行动、加强演习伴随等全过程,精准预判战损,研究提升保障需求,建议所属卫勤保障力量运用模式,破解融入作战难、力量协同难、医疗后送难等问题,进一步强化作战保障性质,弱化后勤层级管理形式。体系编组重点是以高水平医疗机构为核心,联合队属医疗力量,加配移动性强的设备,形成前沿复苏队、特种医疗队、野战救护队等独立精干标准功能模块,破解基层卫勤弱、遂行能力弱等问题,提供标准化能力,支撑作战行动。

3.2 明确保障行动

着眼新域新质部队医疗保障繁重、战救勤务来向多,参考俄早期专科治疗前移、美“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等理念,聚焦地域分布更加分散、伤情伤势更加复杂、救治时限更加紧急等现实,大力提高时效救治、缩短救援时间,针对作战贡献较高、行动保密性强的特殊群体,如一线重要点号等,结合职业损伤、特殊环境等情况,编配模块化的机动分队,适时按需加强高水平专家,实现第一时间发现伤员、第一时间处置伤员。针对职业损伤高、环境特殊强等特定群体,如边防单位、小散远等单位,加大职业相关疾病防治基地布设数量及密度,平时常态巡诊宣教调研,战时按战争烈度加重一线机动保障力量,职业病及心理类等则采取远程快响、时时监控、必要前出等方式,确保伤病员医疗救治后送的专业性、连续性和时效性。

3.3 建强信息手段

瞄准数据通道+智能设备,加紧信息条件建设,研发卫生专业勤务信息系统及模块化、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对上嵌入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和联合搜求勤务系统,提供综合态势可视展现、热力需求精准预见、弹性分布一体防卫、任务规划自动生成、力量协同贯通末端等功能,纵向贯通现代资产管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响应布设、模块化编组、分布式组装、药材补给、医疗后送、防疫追溯、洗消封控等速度,横向链接医疗大数据平台及远程医疗系统,提高单兵生理监测、伤病指征监控、生命长时维持、人机远程操控、职业环境监视、传染病原预警、升级专科干预等能力。

3.4 做好前沿创新

针对新域新质平战时特殊保障需求,加快医研能力联合,按照特定领域与环境及人群能力生成路线图,深化军地优势团队合作攻研强训模式,融合军地类脑控脑、情感计算、分子筛选、干细胞扩增等前沿技术,加快卫勤设备装配,结合严寒、高原、热带、山地、海域等各类复杂环境,形成不同能级和不同适应性的卫勤力量类别单元,特别是加强有人、无人立体后送平台的标准化装配,利用无人系统搜索感知伤员生命体征,精准识别受伤范围、心搏脉搏、行动能力、出血情况等信息,迅速开展伤情判别,加快急救药品器材转运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顾建文、李科、高俊峰:指导本文修订并审阅文章内容;刘晓明、王涛:协助进行相关数据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高川:完成文章的撰写、总结、文献整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United States Joint Chief of Staff. Personnel recorery[M]. Washington D.C.: Joint Chiefs of Staff, 2011: ix-xx.
[2] 牛栩, 赵宝山. 军地海上联合搜救体系[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7, 8(5): 49-55. DOI:10.15908/j.cnki.cist.2017.05.009
[3] 杨博, 娄晓同, 潘春江, 等. 空间站任务东风着陆场卫勤保障特点与实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7): 862-86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7.004
[4] 葛亚华, 卞韩城, 李振海, 等. 空间站工程着陆场航天员应急搜救体系建设研究[J]. 载人航天, 2013, 19(4): 23-29. DOI:10.16329/j.cnki.zrht.2013.04.007
[5] 岳茂兴, 刘志国, 周雪峰, 等. 神舟五、六号航天员医疗卫生应急保障的创新点及其救护对策研究[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5, 1(2): 92-95.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5.02.003
[6] 杨鹤鸣, 娄晓同, 宋海峰, 等. "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主着陆场航天员的医疗保障[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 3(1): 37-39.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7.01.003
[7] 赵东杰, 王华, 李鑫, 等. 空间站阶段航天员搜救按需服务研究[J]. 载人航天, 2015, 21(4) 382-386, 397. DOI:10.16329/j.cnki.zrht.2015.04.012
[8] 李大琪, 贾强, 张君鹏, 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载人飞船返回搜救中的应用[C]//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行业应用, 北京, 2022: 6. DOI: 10.26914/c.cnkihy.2022.001070.
[9] 何忠杰, 刘庆阳, 王永刚. 白金十分钟时效应急理论发展及其在应急救援中的实践意义[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9): 810-81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09.003
[10] 吕发勤, 黎檀实. 微型超声在胸腹战伤"黄金1小时"救治中的应用前景[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 18(10): 729-731.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7.10.004
[11] 卢承志, 于美华, 何丽云, 等. 纤维支气管镜在野战急救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9): 77-78.
[12] 汤化蕾, 易兰, 张佩雯, 等. 院前使用血凝酶对颅脑创伤伴头皮裂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 27(4): 300-303. DOI:10.11659/jjssx.01E018112
[13] Roberts I, Shakur H, Coats T, et al. The CRASH-2 tri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ranexamic acid on death, vascular occlusive event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 in bleeding trauma patients[J]. Health Technol Assess, 2013, 17(10): 1-79. DOI:10.3310/hta17100
[14] 张斌, 魏薇萍, 邓思婕, 等. 三种常见不同骨髓腔穿刺部位在成人急救中应用的比较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2) 205-207, 21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2.02.019
[15] Sheils M, Ross M, Eatough N, et al. Intraosseous access in trauma by air medical retrieval teams[J]. Air Med J, 2014, 33(4): 161-164. DOI:10.1016/j.amj.2014.03.005
[16] 田竞, 张贺, 武岳, 等. 美军北极搜救飞行员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11): 1417-1420.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2.11.005
[17] 郭明. 关于智能化战争的基本认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10): 14-21.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0.002
[18] 王健, 王凌峰, 胡炜, 等. 多域作战条件下场站卫勤保障建设的思考[J]. 西南国防医药, 2021, 31(5): 432-434.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21.05.017
[19] 贵重, 赵红, 董航, 等. 面向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和实践[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22, 35(9): 1-4. DOI:10.13992/j.cnki.tetas.2022.09.018
[20] 赵本东, 胡星志, 赖剑奇, 等. 俄乌冲突空天攻防作战应用分析与启示[J]. 战术导弹技术, 2022(4) 17-22, 202. DOI:10.16358/j.issn.1009-1300.20220100
[21] 张安强, 蒋建新. 我军建制旅卫勤力量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J]. 人民军医, 2020, 63(4): 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