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5): 623-62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5.010
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应用研究
赵佳1 , 张华锋2     
1.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潍坊 262500;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急诊医学科,潍坊 262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资料。根据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本院救治开始应用的时间截点,将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配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服务时间、总有效率以及修正创伤评分、胸部创伤严重评分情况。结果 共纳入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23例,观察组患者62例,对照组患者61例。观察组中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等各项急救服务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 vs. 81.9%,P=0.022)。两组治疗后的RTS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6.529,P < 0.01);TT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3.576,P < 0.01)。结论 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可缩短各急救环节中需等待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获得更好的急救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严重胸部损伤    零通道    急救服务时间    效果    

重症胸部创伤(severe thoracic trauma, STT)患者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起病急,且往往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伤情重且复杂,易合并创伤性肺炎、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呼吸衰竭及创伤性窒息等严重并发症[1-4]。其临床病死率高达50%,居创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5-7]。因此,能否有效、及时早期救治,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是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举措。针对重症胸部创伤患者,要求制定具有强有效性和综合性的院前、院内救治方案,能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专业医学救治,提高患者预后。急救通道是能将繁琐手续简化,有效整合资源,全程为患者提供可有效地救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渠道。在前期研究中,借助急诊急救信息化平台及5G网络化配合绿色通道等强化救治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有明显的优势[8],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型救治新理念“零通道”。初步采用“零通道”模式后发现能明显缩短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急救服务时间,为后续综合救治提供宝贵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患者,其诊断均符合《严重胸部创伤救治规范》[9]和《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10]相关标准。

入选标准:年龄≥18岁,存在以胸部损伤为主的外伤史,需机械通气及加强监护治疗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感染与免疫功能低下者,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慢性疾病者,临床资料记录不全者。

根据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本院救治开始应用的时间截点,将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的患者为观察组,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常规院前急救配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的患者为对照组。本回顾性研究获得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5-6)。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

通过对传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的梳理,应用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的方法,审视原流程,挖掘原有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中影响急诊急救质量的关键质控点,从软件信息建设、团队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对旧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将形成一次院前急救、转运、急诊室“零时间”等待的救治模式。

创伤事件发生后通过急诊急救信息化平台启动应急预案,急诊分诊接到报警后“零通道”快速反应小组做好准备,120医护现场接到患者后,通过扫描患者身份证快速创建及绑定患者信息并回传急诊医学部(无身份证者可手工录入),院内护士可为患者提前挂号、办理入院手续,消除患者手续办理等待环节。救护车上完成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通过系统快速建立患者急救病历,救护车上实时监控录像,通过系统实时通话,采用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共享信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无缝交接,消除院前院内交接环节及院内医护重复评估病情环节。院内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联系专科医生远程急会诊,院内专家远程指挥急救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开具检查检验申请单,提前预约检查。见图 1

图 1 “零通道”现场急救及转运流程图

患者入急诊创伤中心立即展开急救抢救措施。包括半卧位、吸氧、静脉通路及血型、血气分析以及技术性操作等进一步完善检查;镇静、止痛及止血药物等使用,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结合使用呼吸机。对于急诊手术者,结合院前告知、风险评估、知情同意书签署等术前准备措施,患者到院直达急诊手术室。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入院前即开始就诊流程,实现了“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配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

医护人员随急救车到达患者事发地,进行初步检查、基础救治,然后立即转运医院,院内急救医护人员准确接收院前救治实时信息后,启动绿色通道,并电话通知救治团队,及时准备好急救物品、设备和仪器。患者入院后专科医师检查,对急危重情况行立即抢救,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血液采集,并在心电监控及医护陪同下至影像CT等检查。待检查后及重新评估下,由医师对确诊患者告知相关病情并向家属提出救治方案。对于急症手术者,完善术前准备及麻醉、手术等风险评估后,急诊送入手术室。患者完成手术后送入急诊创伤监护室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服务时间,总有效率以及救治前后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 RTS)及胸部创伤严重评分(thoracic trauma severity score, TTSS)。(1)急救服务时间(min):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2) RTS由收缩压、呼吸频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指标构成,分值越低表示创伤伤情越重。(3) TTSS根据PaO2/FiO2、肋骨骨折数量及是否有连枷胸、肺挫伤程度、胸腔受累情况、年龄等方面,分值越高表示创伤伤情越重。(4)总有效率(%)=(治愈数+好转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共纳入123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对照组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38.2±11.1)岁;观察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0.3±10.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救治前RTS、救治前TTS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χ2/t P
例数 61 62
性别(例,%) 0.083 0.773
  男 36(59.0) 35(56.4)
  女 25(41.0) 27(43.6)
年龄(岁,x±s 38.2±11.1 40.3±10.1 1.980 0.274
致伤因素(例,%) 0.019 0.991
  交通伤 40(65.5) 40(64.5)
  高处坠落伤 18(29.5) 19(30.6)
  其他 3(4.9) 3(4.8)
救治前RTS(分,x±s 7.63±0.24 7.59±0.31 0.799 0.426
救治前TTSS(分,x±s 22.58±4.51 21.63±5.01 1.105 0.271
注:RTS为修正创伤评分;TTSS为胸部创伤严重评分
2.2 两组患者急救服务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 < 0.01)。见表 2

表 2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服务时间的比较(min,x±s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t P
例数 61 62
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 27.42±4.26 17.86±3.19 14.059 < 0.001
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 45.23±5.14 30.62±4.81 16.419 < 0.001
入院至CT报告时间 24.25±3.01 13.42±4.07 16.662 < 0.001
入院至治疗时间 24.63±5.37 14.98±4.74 10.604 < 0.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RTS、TT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P < 0.05)。救治前RTS、TT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救治后,两组RTS评分提高,且观察组RT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两组TT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TT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疗效及救治后RTS和TTSS评分的比较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χ2/t P
例数 61 62
总有效率(例,%) 50(81.9) 60(96.7) 5.652 0.022
救治后RTS(分,x±s 8.97±1.04 10.08±0.93 6.529 < 0.001
救治后TTSS(分,x±s 20.17±3.57 17.68±4.21 3.576 < 0.001
注:RTS为修正创伤评分;TTSS为胸部创伤严重评分
3 讨论

严重胸部创伤可引起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泡及肺间质血液渗出和间质水肿,从而产生肺内二氧化碳及氧气交换或弥散功能障碍,最终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胸部创伤会对心脏血管造成伤害,引发心脏失血,出现失血性休克。心脏受到损伤后,由于心包积液而出现急性堵塞,会导致休克。如果机体的心脏受到损伤,还会引发心脏功能障碍,出现排血量异常,引发心源性休克。重症胸部创伤往往会引发气胸,因气胸同样会引发休克。研究指出,因严重胸部外伤的发病急、患者病情严重,具有高死亡风险,若不及时救治,将严重威胁到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最大限度缩短急救时间是确保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各地医院倡导的“绿色通道”为严重创伤患者就医“开绿灯”,能减少障碍、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仍存在优化不足、检查等待耗时长等问题。因此,需不断探索、优化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衔接、院内救治等待时间问题,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救治空间,提出优化“绿色通道”流程——“零通道”新理念[11],旨在进一步缩短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新型“零通道”的设想提出是基于青州市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系统,运用了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优化了急诊急救流程的模式,开展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构建急危重症“零通道”救治流程。“零通道”是通过急诊急救体系和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院前、院内、急诊术前等流程,清除中间衔接环节,必要时提前同时启动多个环节的救治模式,实现“零等待、零障碍、零耽误”。主要应用于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流程在接到患者信息时立即启动。通过信息系统智能化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主诉、既往史等,并将相关数据实时传送院内,实现上车即入院——利用患者身份证信息为患者完成挂号、登记住院、安排床位、准备知情同意书等程序,实现“床位等患者”。同时院内医疗专家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指挥现场抢救,确保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转运过程中救护车急救设备与信息系统对接,全程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及辅助检查等信息,使得院内专家可实时掌握患者情况,实现全程关注、全员参与,为院前急诊急救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降低院前误诊率和漏诊率,实现救治效率的提升。

洪怡瑜等[12]采用基于“绿色通道”基础进一步优化后的“零通道”模式,结果显示该模式可明显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间节点,为提高溶栓成功率创造机会。杨丽霞等[13]采用“零通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实践中发现,该模式可缩短各急救环节中等待时间,平均入院至CT完成时间(15.06±1.96)min,比本研究中“零通道”模式的平均入院至CT完成时间(13.42±4.07)min长,但考虑由于不同的研究环境、设备及人员等情况不一性,所以难以直接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 vs. 81.9%),说明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采用“零通道”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救环节中的各时间节点,减少时间浪费,提高了救治效果。分析原因是通过完善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体系及急救设备硬件的运用,在接诊患者时流程立即启用。首先采用信息化网络体系完成信息采集并实时传送院内,完成“床位等患者”状态;其次,院内专家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必要时指导现场抢救,进一步确保院前的急救成功率,同时院内集结创伤救治团队,做好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做到“检查等患者”及“手术等患者”。

有研究表明,RTS、TTS评分是评估胸部创伤较为理想的评分标准,能较好地预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死亡风险[14-15]。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TS评分均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RTS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T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TT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说明患者呼叫时启用应急预案,并配合“零通道”,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创伤病情的改善,提高急救效果。分析原因是医护人员有效、合理、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的实施,配合院内专家的远程指导方案及创伤团队的高效救治。

综上所述,针对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急救,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能进一步缩短患者的等待急救时间,改善创伤患者病情,提高急救效果。但目前“零通道”模式的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以及大样本量的研究、多家创伤中心的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赵佳: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学分析;张华锋:论文撰写及修改,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易云峰. 重新认识严重胸部损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7): 591-595.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20.07.003
[2] Bakhtiyari M, Mehmandar MR, Khezeli M, et al. Estimating the avoidable burden and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of human risk factors of 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Iran: application of penalization, bias reduction and sparse data analysis[J]. Int J Inj Contr Saf Promot, 2019, 26(4): 405-411. DOI:10.1080/17457300.2019.1660374
[3] Eun SJ. Trends in mortality from 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South Korea, 1983-2017: Joinpoint regression and age-period-cohort analyses[J]. Accid Anal Prev, 2020, 134: 105325. DOI:10.1016/j.aap.2019.105325
[4] 朱晓玲, 周建国, 张剑锋, 等. 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救治61例[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3): 298-300.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03.034
[5] 夏森林, 金禹辰, 徐鑫, 等. 城市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2): 260-2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2.025
[6] Soori H, Khorasani-Zavareh D. Road traffic injuries measure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 2015[J]. J Inj Violence Res, 2019, 11(2): 149-158. DOI:10.5249/jivr.v11i2.1122
[7] 陆雯, 汪正权, 方雅, 等. 医护全程管理模式在严重肺挫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9): 1134-113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9.016
[8] 张华锋, 赵佳, 张允忠, 等.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59-364.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11102-00565
[9]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 严重胸部创伤救治规范[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5): 385-390.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3.05.001
[10] 宋志明, 陈检明, 钟京, 等. 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1): 11-22.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10824-00459
[11] 王清华, 李奇林, 岳茂兴. 急诊急救"零通道"实践[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1, 7(3): 129-132.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1.03.001
[12] 洪怡瑜, 王群, 王倩, 等. 急诊"零通道"模式在提高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中的效果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 21(2): 176-179. DOI:10.3760/cma.j.cn115354-20210808-00492
[13] 杨丽霞, 甄翠香, 王俊, 等. 基于急诊急救信息系统的急危重症救治"零通道"建设实践[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4): 298-302.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2.04.005
[14] Yousefzadeh-Chabok S, Hosseinpour M, Kouchakinejad-Eramsadati L, et al. Comparison of Revised Trauma Score, Injury Severity Score and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mortality prediction in elderly trauma patients[J]. Ulus Turkish J Trauma Emerg Surg, 2016, 22(6): 536-540. DOI:10.5505/tjtes.2016.93288
[15] Javali RH, Krishnamoorthy, Patil A, et al. Comparison of injury severity score, 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revised trauma score and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mortality prediction in elderly trauma patients[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9, 23(2): 73-77. DOI:10.5005/jp-journals-10071-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