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4): 497-501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4.010
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在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
申屠晓艳 , 兰美娟 , 李茜 , 张玉萍 , 王钰炜 , 何俊峰 , 向艳 , 王丽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 杭州 310009
摘要: 目的 总结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在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管理中应用与成效,为医疗机构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多院区协同管理,实施院前-急诊-重症三方联动、识别-分诊-救治三环协同、扩充-培训-调度三点共建的“三位一体”急救链救治,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结果 2个月间发热门诊共接诊4.3万人次,同期增长36.08%,平均就诊等候时间19.83 min,重症患者平均25.35 min收治入ICU。结论 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救治方案可有效应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激增的公共卫生事件,提高救治效率,提升医疗机构风险应对能力。
关键词: 多院区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急救链    新冠病毒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rinity" emergency chain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pidemic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branches
Shen Tu Xiaoyan , Lan Meijuan , Li Qian , Zhang YuPing , Wang Yuwei , He Junfeng , Xiang Yan , Wang Lizhu     
Nursing Depar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rinity" emergency chain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pidemic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hospitals and district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risk response ability. Method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multi-branches, the "Trinity" emergency chain of pre-hospital-emergency-critical care, identification-triage-treatment, expansion-training-dispatch was implemented to optimize and integrate medical resources. Results During the two months, 43, 000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fever clinic, with an increase of 36.08%. The average waiting time for treatment was 19.83 min, and the average admission time to ICU was 25.35 min. Conclusions The "Trinity" emergency chain treatment scheme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branches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ublic health event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cue and treatment, and enhance the risk response ability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Multi-branches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First aid chain    Coronavirus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春冬交替季节,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等特点[1]。其中冠状病毒属、流感病毒属均可导致急性传染性疾病, 造成大范围的传播流行,对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对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2023年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3]。自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开放以来,新冠病毒感染者逐日增加;其他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进一步增加了患患者数,尤其是高龄及有基础疾患的患者。住院需求及重症患患者数的增加,对医疗系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4]文件中提出,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一院多区”具有空间集中性、人口密集性和影响辐射性等特点,“平时”确保在辐射区域内做好服务群体的医疗保障工作;“战时”各院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区定位, 实现功能互补。实践证明,公立医院“一院多区”格局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功能补充优势[5]。2022年12月,面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及新冠病毒疫情的新形势,本院积极承担医疗救治工作,依托多院区协同下实施救治部门、救治环节、救治资源“三位一体”的急救链救治,在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总结经验如下。

1 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的构建

按照国家疫情救治与防控要求[6-7],本院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救治与“一院多区”防控指挥体系。

1.1 构建组织架构

基于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的“四个战时”理念,构建多院区“三位一体”急救链组织架构。疫情工作指挥部总指挥由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各分管副院长任副总指挥,相关职能处为主要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进行纵向一体化管理、横向沟通协调,科学决策。疫情工作指挥部下设医疗救治组、院内感染防控组、信息上报组、后勤保障组、宣传应对组,由指挥部统一调动与安排,落实各项疫情工作。

1.2 多院区协同作用

保证“一院多区”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救治期间,全院共同管理。医疗部门在规章制度、诊疗流程、技术规范等各方面同步一致,职能部门在流程审批、业务办理、职责管理等方面协同一致。根据“一院多区”地理分布特点,救治各院区周边患者,并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辐射周边城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提供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心理疏导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和疾病预防服务的效率,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的基本需求。

1.3 “三位一体”急救链总体策略

基于对疾病发病特征、患者求医路径等分析,结合各院区地理位置及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疫情工作指挥部组织专家论证,形成了“院前-急诊-重症三方联动”、“识别-分诊-救治三环协同”、“扩充-培训-调度三点共建”三位一体急救链(图 1)。

图 1 “三位一体”急救链 Fig 1 "Trinity"emergency chain
1.3.1 院前-急诊-重症三方联动

主动牵头30家紧密型协作医院共同成立急危重症专科联盟,同时整合各院区院前急救、急诊、重症监护资源,发挥各院区地理和学科优势,全力做好“一院多区”一体化疫情重症救治工作。统筹安排院前、急诊、重症人力及诊疗资源流动与通力合作。打通“急诊与ICU”、“急诊与病房”运行链,形成多院区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相近学科打通值班管理,提高医疗救治质量。

1.3.2 识别-分诊-救治三环协同

识别高风险患者,快速分诊分流,重点救治重症患者三个环节协同推进。设置简易的发热配药门诊,简化流程,实现快速配药、快速分流发热患者。建立候诊区域患者巡视机制,实施患者分类管理,及时发现有重症倾向的候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建立急诊患者医院内快速疏散流转机制,以病患最重的基础疾病为主,将急诊需要住院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迅速分流到专科病房进行救治,着重强调救治速度,落实“30 min”迅速疏散、转诊与救治。

1.3.3 扩充-培训-调度三点共建

为优化新冠感染患者收治流程,提供优质诊疗服务,整合医疗资源,迅速调配人员、床位及设施等配比,应对从容。扩充急诊室区域,用于急诊重症患者留观、分诊,整合病房工作,对现有收治患者不足的病房进行合并,增设新冠重症病区、过渡病区。遵照三级综合(中医)医院按照“重症治疗综合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床位数量不少于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和可转换ICU床位数量不少于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的目标[7],加快配置综合ICU床位和可转化ICU床位,迅速达成目标,扩充ICU床位。加强非ICU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院护士统一调度,对近三年在ICU工作≥3个月的护士进行专项培训后投入重症监护单元工作,利用护理人力资源预警系统,快速调整,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保证最重要的医疗护理工作。对于关键技术,如呼吸机使用、俯卧位氧疗、ECMO等,提出并实施“重症专科胜任能力专项培训方案”,统一培训并考核。

2 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具体举措的实施 2.1 扩容发热门诊,提升院前服务能力

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发热门诊诊间范围,并积极筹备储备区域。增加引导标识,减少排队。建立候诊区域患者巡视机制,实施患者分类管理,及时发现有重症倾向的候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制定应急处理流程应对发热门诊候诊、就诊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简化流程,实现快速配药、快速分流发热患者,满足所有就诊患者诊治时间≤30 min。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线上服务,开设绿色通道、绿色专窗,通过在线问诊、配药等形式,减少轻症患者聚集医院。加强医警联动,扩大5G诊疗范围,扩充院前服务能力,确保急救网络畅通,保障危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2.2 提升急诊快速筛查、分流通畅效率

敞开患者收治通道,对确有收治指征的患者,急诊室或医务部可直接开具住院证。制定快速筛选及分流疏散机制,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迅速分诊归区,落实急诊患者、重症患者收治管理,避免急诊拥堵(图 2)。确保“三分流、三通畅”,包括:发热门诊分流通畅、急诊分流通畅、各ICU分流通畅;畅通“急诊室到ICU”、“急诊室到病房”、“ICU到病房”的分流通道。强调30 min内完成转诊与疏散,即各病区单元要在30 min内收治急诊和监护室转出患者。增设呼吸综合门诊,每日的早8点至晚12点,不限号源,所有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均可在此就诊,进一步减少急诊拥堵。医院行政党总支的党员志愿者们,每天早7点至晚10点协助急诊维持秩序、分流患者。

图 2 急诊快速筛选及分流图 Fig 2 Rapid screening and shunt map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2.3 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收治流程,强化重症患者救治力量

对重症患者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尽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死率。建立院内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收治及转出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整合资源,统筹调配,优化流程,创新实行患者急救链救治,提高重症患者收治效率。全面强化重症救治力量,第一时间成立疫情相关重症救治讨论专家组;扩容重症病区,新建ICU病房由原重症医学科室“对口托管”,托管科室全权负责病区建设与管理,临床科室分批遴选医护人员加入扩容病区,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后上岗;各院区创新开设过渡病区,促进危重症患者的高效院内流转,缓解全院ICU收治压力,并在保障患者得到适宜和有效照护的先决条件下优化院内医疗资源配置。

2.4 协同联动多院区收治区域,确保新冠救治与日常诊疗两线并进

五大院区互相联动、互为保障。在做好各自辐射区域内的新冠救治与日常诊疗工作基础上,协同信息,整合调配。对普通就诊患者量明显下降科室,按“战时”准备,进行专科合并,相应区域及人员在保证日常服务所需外,统一由医院打通统筹。调整院区间通勤车辆, 为不同院区间紧急会诊、手术和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做好保障。合理规划院内空间, 畅通急救通道, 满足非新冠患者如肿瘤、透析、移植、孕产妇、儿童等特殊患者治疗诉求。

2.5 加强设备、药品、物资多院区协同合理调配

建立应急资源调配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应急资源调配的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科室三级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应急情况出现时,应急办公室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临时协调指挥多院区医务、护理、后勤、设备、耗材、药房、财务、采供等有关部门,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全体动员、各部门参与、联防联控的全院物资联动、协同管理体系。做好仪器设备、药品、物资使用量监测和需求量统计工作,及时准确上报相关需求信息,进行院区、院内、科室间的调配工作。对于新改建的ICU在投入使用前尽可能地做到必需物品齐全,调配通道通畅、简化物资申请流程。

2.6 “提前储备, 重点配备, 临时调配, 综合搭配”的重症人员多院区调配系统

成立人力资源委员会,对医生、护士、行政、后勤全院统一地进行调配,打破原有的专科划分人力的模式[8]。成立了呼吸危重症治疗、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用药指导、影像支持等5个指导小组。提前储备重症人才,对合并专科人员按梯队编排,尤其是有重症轮转经验的医护人员,组织重症相关技术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编入急诊、ICU等部门使用。重点加大发热门诊、急诊、ICU人力配备,每日根据每位医护的健康状态动态调整排班,确保上述三大核心部门的医疗力量充裕。每日汇总前一日相关数据,包括住院量、急诊量、新冠患者收治量、重症量等,动态掌握应急人力, 科学评判临床诊疗能力、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实现可临时调配紧急人力储备库。综合搭配人力,重症专业与非重症专业医护合理搭配使用,全面高效实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2.7 加强员工关心关爱,做好染疫员工有序复工

加大力度夯实对员工的关爱,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等每日临床巡检,了解一线工作及员工健康状况。医院为员工提供最好的保障体系,包括职业防护、休假、绩效等。对于离退休员工,由工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成立关爱小组,逐一电话沟通确认,保障其药品、物资和就医需求。对于染疫员工,发放爱心健康包,科室负责人主动关心询问,及时解决个体困难,做好员工及时康复、有序复工。

2.8 信息数据及时汇总通报,加强正面宣传

成立数据上报小组,负责每日数据统计汇总,包括发热门诊量、急诊量、新冠病毒感染住院量、重症量等,更有效地“集中资源、集中管理”。定期主动向省卫健委报告救治工作,总结重症患者收治情况,包括重症率、呼吸机、ECMO使用情况、并发症等,总结救治经验及时交流。宣传部加强正面宣传,对内要对员工有鼓舞效应;对外要展示抗击新冠病毒的医疗实力,向居家患者科普基本的症状应对处理措施和就医指征,对重症高龄患者救治成功的典型案例可进行较详细报道。

2.9 应用成效

自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开放以来,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发热门诊扩容至原来的5倍,共接诊4.3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08%;发热门诊平均就诊等候时间19.83 min。全院重症床位从170张扩容到600余张,医护团队统筹调配,共调配重症医护1 000余人。门急诊快速筛查重症患者,平均25.35 min收治入ICU,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一院多区”不仅是顺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产物,更是顺应医院职能要求,实现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的功能。各院区在做好医疗辐射区域内的日常健康保健工作的同时,实施同质化管理,发挥各院区优势学科特色,加强专科区域影响力。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职能,由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因地制宜,调配各方资源,统筹各院区空间布局,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分区分级管理,功能互补。本院在疫情发生后将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形成合力, 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实现高效运转,切实保障了多院区疫情防控救治和日常诊疗工作齐线并进。

当前正值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流行季节,尤其是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短时期内迅速增长的住院需求对医疗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三位一体”的急救链救治方案不仅实现了救治部门、救治环节、救治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更实现了每个不同环节或步骤的协调统一。面对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就诊、住院、重症患者,实施的关键在于确保分流的通畅,包括:发热门诊、急诊及各ICU分流通畅;“急诊室到ICU”、“急诊室到病房”、“ICU到病房”的分流通畅。为此本院创新性地开设了呼吸综合门诊,有效减少了急诊的拥堵;创新性地开设过渡病区,促进了危重症患者的高效院内流转,缓解ICU收治压力。

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在保障日常诊疗的基础上,发热门诊、急诊分流、重症救治为目前医疗机构的三大核心工作,尤其是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工作,不仅要聚焦管理层面的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 也要协调业务层面的重症医疗力量和重症培训等。充分发挥“一院多区”的功能互补优势,实施救治部门(院前-急诊-重症)、救治环节(识别-分诊-救治)、救治资源(扩充-培训-调度)的“三位一体”的急救链救治,大大优化整合了医疗资源,提高了救治效率,有效应对了患者入院高峰的到来。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郑泽扬, 王众楷, 王连珂, 等. 2004―2018年中国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2, 26(6): 624-630. DOI: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2
[2] Huang GG, Guo F. Loss of life expectancy due to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J]. J Pop Research, 2022, 39(1): 1-43. DOI:10.1007/s12546-021-09271-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1-11].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212/e97e4c449d7a475794624b8ea12123c6.shtml.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EB/OL]. (2021-06-30)[2022-12-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04/content_5615473.htm.
[5] 陈江, 肖良成, 李礼安, 等. 后疫情时期公立医院单体多院区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 29(2): 103-106. DOI:10.13912/j.cnki.chqm.2022.29.2.24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的通知[EB/OL]. [2023-01-11].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301/bdc1ff75feb94934ae1dade176d30936.shtml.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23-01-11].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301/d151963730cc45a4a77e6b241e786d35.shtml.
[8] Dichter JR, Devereaux AV, Sprung CL, et al. Mass critical care surge response during COVID-19: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gency strategies -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findings from the task force for mass critical care[J]. Chest, 2022, 161(2): 429-447. DOI:10.1016/j.chest.2021.0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