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1): 113-11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1.021
第一目击者AED除颤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例
辛善栋1 , 邹晓艳2     
1. 青岛市急救中心,青岛 266035;
2.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青岛 266100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1-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院内多学科合作,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植入支架1枚,患者康复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2022年6月6日17:18:13,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员接警电话,地铁一号线沧安路站A口处一名60岁男性突然倒地,意识不清。17:19:05调度员派出救护车,同时派地铁工作人员去取AED后,立即指导现场地铁工作人员给予患者开放气道、CPR。17:21:02 AED抵达,3 s后AED(菲康CR-Plus)与患者连接。17:22:30及17:25:02地铁工作人员在调度员指导下进行了AED二次除颤(图 1)。17:26:10救护车人员到达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17:27:16院前首份心电图示逸搏心律(图 2),17:28:25静推1 mg肾上腺素,17:29:17患者恢复自主心率(图 3),双侧瞳孔直径由6 mm恢复至3 mm。

A为AED后台数据显示第一次除颤200 J;B为AED后台数据显示第二次除颤300 J 图 1 AED后台数据显示二次除颤

图 2 院前首份心电图示逸搏心律

图 3 院内首份心电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7:37患者转运院内急诊科,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神志昏迷。17:44院内首份12导心电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侧壁,图 4),代谢性酸中毒(pH 7.39),高乳酸血症(乳酸浓度10.3 mmol/L)。心脏超声示:左室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2%;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382 U/L、肌酸激酶62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78 U/L、α-羟丁酸脱氢酶292 U/L、肌酐蛋白T 1 691.0 pg/L。给予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每搏输出量指数(为31)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循环等不稳定,去甲肾上腺素18 mg泵入持续维持血压104/74 mmHg(1 mmHg=0.133 kPa);19:00重症医学科启动VA-ECMO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术;20:43植入支架一枚,5 d后撤离VA-ECMO,13 d患者康复出院。

图 4 患者自主心率恢复
2 讨论

在OHCA发生的最初几分钟,使用AED对室速或室颤的患者除颤,OHCA生存率可达70%。影响生存率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因素是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立即进行CPR与AED除颤,研究证明其生存率可提高3倍[5-6]。本案例调度指导目击者AED除颤响应时间178 s、CPR响应时间179 s、CPR响应时间、AED除颤响应时间均在黄金时间4 min内(表 1)。OHCA患者的救治对时间的依赖性极强,调度员电话指导CPR,提前了CPR与除颤时间,是院前提高OHCA救治效率首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

表 1 OHCA案例调派救护车、CPR及AED除颤等响应间期用时
项目 用时(s)
派车响应间期 52
AED响应间期 169
AED除颤响应间期 254
CPR响应间期 258
AED第二次除颤 470
院前首份心电图响应间期 483
肾上腺素响应间期 578
院内首份心电图响应间期 1 547
进门-导丝通过时间D2W 11 160
注:响应间期是指呼救者拨通120完成该事项需要的时间

救护车响应时间471 s,医生插入口咽管用时484 s,给予球囊通气后接手继续CPR(120次/min),院前首份心电图响应时间12 s;首次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响应时间141 s。医生在实施CPR 2 min后与现场地铁工作人员球囊通气互换,根据AED后台数据显示院前急救人员按压频率为125次/min,按压分数(胸外按压占整个CPR过程的比例)为80%,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同时,减少按压停顿。院前急救团队迅速到达现场并提供高质量的高级生命支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送至院内进一步救治打下好的基础,是救治OHCA患者的关键。

该患者ROSC恢复后转运至医院内,去甲肾上腺素18 mg持续泵入维持血压,在呼吸机及ECMO的支持下,行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术,植入Firebird 2.75 mm×18.00 mm支架一枚。ROSC后患者行早期冠脉造影与更高的出院存活率及良好神经功能预后比率相关,且冠脉造影后成功行血运重建与中期生存率提高相关,ROSC后患者是冠脉造影的最佳受益人群。对所有怀疑由心源性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且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的患者,均应行急诊冠脉造影,如有需要应立即进行血运重建[7-8]。ECMO作为一种治疗危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新型干预手段,不仅保证了机体的持续灌注,还为明确诊断及侵入治疗的桥接方法[9]。本案例以第一目击者-院前-院内救治时间轴为核心(图 5),高效性贯穿整个临床救治过程包括从呼叫第一时刻到首次医疗接触这段急救盲区的调度指导,第一目击者-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无缝衔接,院内以急诊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救治等,缩短救治“延迟”[10-11],在具备行急诊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术与ECMO的医院能够提高OHCA救治效率。

图 5 OHCA患者第一目击者-院前-院内救治时间轴

早期除颤是本病例成功救治的关键。本案例中地铁站中配置AED到事发地点在100 m内,现场工作人员能在169 s内取回AED,178 s实施了除颤。早期除颤的实施,得益于AED的快速获取。因此城市公共场所AED投入、布设以及急救志愿者的公众普及性培训至关重要,AED纳入急救调度范畴是我国未来救治OHCA患者的必然趋势。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赵鹏程, 龚青云, 王迪, 等. 调度员指导的心肺复苏对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4): 487-49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4.011
[2] 冉飘, 王君业, 井国防, 等. "互联急救APP" 调派志愿者参与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应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6): 842-84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6.028
[3] 冉飘, 林爱进, 王秀玲, 等. 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调派志愿者参与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青岛模式构建与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3): 246-250.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2.03.011
[4] 张文武, 徐军, 余涛, 等. 关于我国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4): 309-312.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4.002
[5] 张文武, 徐军, 梁锦峰, 等.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打造"5 min社会救援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56-1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4
[6] Stiell IG, Wells GA, DeMaio VJ, et al. Modifiab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cardiac arrest survival in a multicenter basic life support/defibrillation system: OPALS Study Phase I results. Ontario Prehospital Advanced Life Support[J]. Ann Emerg Med, 1999, 33(1): 44-50. DOI:10.1016/s0196-0644(99)70415-4
[7]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1): 1343-134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1.003
[8] 谢熙, 桑文涛, 徐峰, 等. 规范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管理, 推动复苏中心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6-1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3
[9] 高文卿, 李彤, 胡晓旻, 等. ECMO用于救治类急性心肌梗死的大面积肺栓塞1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 29(10): 943-945.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7.10.017
[10]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11] 何小军, 马岳峰, 张国强.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