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Vol. 31 Issue (11): 1541-154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1.021
心脏骤停导致严重酸中毒合并低体温状态成功救治1例
杨逢露1,2 , 卢骁3     
1.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杭州 310003;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杭州 310052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性,61岁,因“突发意识不清1 h”于2021年11月10日入急诊科。患者1 h前与朋友饮酒,饮酒过程中突发气促,全身发绀,随后呼之不应,朋友呼叫120;急救车大约10 min到达现场,院前医师现场发现患者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立即心肺复苏并转运至我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立即给予高级心肺复苏: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持续胸外按压,建立骨髓腔通路后送血液检验并给与肾上腺素静推(1 mg,间隔3 min)。约7 min后,患者恢复自主心率,查体: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1+T+1,双侧瞳孔6 mm,对光反射消失,无创血压108/46 mmHg(1 mmHg=0.133 kPa),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两肺听诊可闻及少量湿啰音,未闻及心脏杂音,腹部查体无法配合,神经系统病理症阴性,四肢肌力无法配合。患者气管插管时声门口可见大量食物残渣,考虑为窒息导致心脏呼吸骤停,床边心电图未见明显心肌梗死表现、心肌酶谱正常; 进行头部胸部CT检查:两肺可见炎症,考虑吸入性肺炎; 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梗塞及脑水肿,检查完成后转入本院急诊ICU继续治疗。

患者进入急诊ICU后出现了罕见的“冷酸凝”症状-创伤死亡三联症:自发性极低体温31℃; 血气分析示严重代谢酸中毒:pH 6.52,碱剩余-43.9 mmol/L,乳酸33 mmol/L,PaO2 289 mmHg; 凝血功能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180 s,纤维蛋白原1.69 g/L。血钾6.1 mmol/L,血肌酐178 μmol/L,血肌钙蛋白0.27 ng/mL。患者循环极度不稳,需要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78 μg/(kg·h)]维持,并出现无尿及肾功能衰竭。本团队立即予锁骨下深静脉穿刺、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置管(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血透管置管(5 min内多人同时操作完成),并在10 min内开始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CVVHDF模式,血流速度150 mL/min,置换液1 500 mL/h,透析液1 500 mL/h,外周静脉碳酸氢钠速度200 mL/h,脱水速度300 mL/h(根据容量变化调节); 并联合鼓风机进行复温; PICCO监测,脑氧监测,床边超声监测同时动态监测患者循环及脑部情况,进行精准液体复苏; 床边心脏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30%左右,启动ECMO流程(床边备用)。患者入院后呼吸机参数设置为:容量控制(潮气量420 mL,呼吸频率18次/min,呼气末正压),维持指脉氧饱和度波动在94%~97%,氧合指数247。使用丙泊酚[0.3 mg/(kg·h)]及瑞芬太尼[0.7 μg/(kg·h)]联合镇静镇痛。给予床边纤支镜检查,主气道内吸出了大量食物残渣,并留取痰标本。经过以上综合治疗约12 h,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开始稳定,循环仅需要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11 μg/(kg·h)]以及多巴酚丁胺[8.2 μg/(kg·h)]维持,床边心脏超声射血分数30%~35%;体温缓慢上升到了35 ℃, 乳酸下降到10 mmol/L,凝血功能异常基本纠正; 患者的瞳孔,由7 mm缩小至4 mm,光反射迟钝。治疗后24 h,患者出现了自主呼吸以及疼痛刺激,乳酸和pH水平下降到正常(图 12); 48 h后患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逐渐开始复温至36℃; GCS评分上升到4+T+5,并有遵嘱动作。由于患者有心脏基础疾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换瓣术后,慢性心功能不全),本团队治疗过程中在超声及PICCO等监测下进行了严格的容量管理,以及治疗后期气道管理及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 早期进行了肠内营养(3 d达到患者热卡目标)。入院后5 d进行气管切开,一周后患者脱离呼吸机,肾功能恢复正常,神志完全转清,顺利转入康复科治疗。

图 1 患者入院后血气pH值变化

图 2 患者入院后血气乳酸变化(mmol/L)
2 讨论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情况下,所有组织器官都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炎症因子诱导下出现许多的代谢物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出现再灌注损伤,致使身体产生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1]。在我国CA发生率约40.7/10万,整体的复苏成功率仅约为4.0%左右。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的患者,出院时存活率仅1%左右。PCAS以及CA患者的预后存在紧密的关系,属于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影响因素[2]

缺血性脑损伤后最开始的24~48 h必须经过精细的体温控制。复苏后患者常出现自发性发热,所以需要预防体温过高的问题。轻度低温可以降低脑代谢率、加强细胞信号通路、降低颅内压,并降低抽搐概率[3]。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为了既定目标开展的诱导低温或是温度管控。院内心脏骤停(in-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和OHCA患者通过CPR后ROSC依旧昏迷的患者均推荐选取TTM[4]。随机试验证明亚低温可以优化室颤相关的CA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试验对比33 ℃和36 ℃两个目标温度,两组患者180 d的生存率和神经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的患者病情非常复杂,理想的TTM目标和CA的原因、再灌注损伤的严重水平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存在紧密的关系。在TTM内,患者的部分特征可能让其更适合某一温度。假如更低的温度可能让患者产生一定的风险(如出血),可挑选略高的温度。假如患者在较高温度的条件下会产生临床症状恶化(如抽搐等),则需挑选较低的目标温度。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个目标温度更优[5-6]。该患者心肺复苏后出现严重自发性低体温(31℃),临床上较为罕见,虽然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酸中毒,继发感染等; 但因此可能提前为患者带来了脑保护作用,减少了缺血缺氧脑病带来的伤害,使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严重低体温状态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延迟处理如同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一样,易出现“死亡三联症”——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循环、呼吸无法维持,病死率极高。

本例患者成功的脑复苏归因前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EICU团队前置抢救室联合抢救,血透机提前预充使得患者进入EICU后可以无缝连接治疗并快速地进入CRRT稳定内环境(10 min内),精准容量管理及复温处理。该患者复温策略是使用CRRT及鼓风机联合复温,并使用PICCO进行实时监测血温,当患者体温接近35℃时停止鼓风机复温,使用CRRT控温,使患者体温不超过36℃(亚低温状态)。在复温的同时,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新鲜冰冻血浆; 并使用凝血谱、血栓弹力图来严密监测治疗效果。近年,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和其他新型出凝血监测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帮助。研究表明90%的医生挑选常规凝血监测管理创伤出血患者患者,约56%的医生运用TEG或是旋转式血栓弹力测定等相关的凝血监测方法,床旁工作站具备更显著的优势[7]。本团队的经验是在此类患者中TEG可以精确的进行凝血及抗凝治疗及识别。在凝血功能纠正上,该患者由于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膜),国际标准化比值需要维持在2~3,在纠正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后,由于CRRT的抗凝需求,该患者使用肝素持续微泵抗凝,抗凝目标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患者原值延长1.5倍左右,患者肾功能恢复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由于患者肌酐清除率高,华法林起始剂量为1/4片,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左右,患者治疗过程中除鼻腔有少量出血外,无明显出血并发症。

本例患者乳酸值高达33 mmol/L,提示预后差,快速降低乳酸水平意味着快速纠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及内环境紊乱,本团队的经验是快速地进行床边CRRT,PICCO和超声指导下的精准液体复苏; 纠正酸中毒,使乳酸迅速下降,同时稳定循环; 但容量负荷过高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肺水增多,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乳酸的再次升高; 所以精准的液体复苏至关重要。该患者由于既往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病史,在复苏后更加需要重视容量问题,也是该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Wyckoff MH, Weiner CGM, Collaborators NLS. 202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s, 2021, 147(Suppl 1): e2020038505C. DOI:10.1542/peds.2020-038505C
[2] 郑康, 李晓丹, 王军红, 等. 中国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 37-4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09
[3] Awad A, Taccone FS, Jonsson M, et al. Time to 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neurologic outcome: a propensity matched sub-analysis of the PRINCESS trial[J]. Intensive Care Med, 2020, 46(7): 1361-1370. DOI:10.1007/s00134-020-06024-3
[4]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02, 346(8): 549-556. DOI:10.1056/NEJMoa012689
[5] Tahara Y, Noguchi T, Yonemoto N, et al.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of duration of cooling in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fter resuscitation for cardiac arrest[J]. Circ Rep, 2021, 3(7): 368-374. DOI:10.1253/circrep.CR-21-0062
[6]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与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1032-104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8.004
[7] Gaisendrees C, Vollmer M, Walter SG, et al. Management of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ith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2021[J]. 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21, 18(2): 179-188. DOI:10.1080/17434440.2021.188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