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Vol. 31 Issue (3): 303-30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7
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下的医疗急救服务
吕婧1,2 , 娄靖3 , 杨旭2 , 王勇2 , 张进军2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北京 100069;
2. 北京急救中心冬奥急救转运组, 北京 100031;
3. 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运动会服务部, 北京 102022

北京2022年冬奥会于2022年2月20日胜利闭幕,本届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分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设有12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雪上比赛场馆分布于北京延庆及河北张家口,冰上比赛场馆位于北京赛区,共有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近10万人参与冬奥会相关工作。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彰显民族自信的重要契机。做好医疗急救服务工作,进而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全面防范化解各种危机,牢筑安全防线,护航冬奥健康平安,对于成功举办北京2022冬奥会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围绕闭环管理下的急救服务工作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1 闭环管理

闭环管理是北京冬奥会的一种特殊管理方法,根据涉奥相关人员的参赛或工作需要,规划出来的固定空间和行动轨迹,以减少不必要的接触、且与城市层面分割开来的一个封闭层面[1]。该层面既能满足运动员的比赛训练需求,也能满足各利益相关方在赛事期间的必要工作,同时保证生活与紧急救治不受影响。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政策涵盖所有涉奥相关人员抵离、住宿、交通、竞赛、训练、医疗救治、餐饮、安保、开闭幕式等所有环节。北京冬奥会所有涉奥相关人员均实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闭环管理。只能乘坐专用车辆往返指定场所(包括场馆和酒店等),不能前往闭环外的任何地点,以确保与闭环外社会公众或各类人员无任何接触。进入到冬奥会场馆,按区域划分、运动员流线与观众和其他人群流线分离的原则,所有场馆工作空间实施单向交通,确保运动员流线不会与其他人群交叉,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示意图见图 1

图 1 北京冬奥会人员闭环管理示意图[1]
1.1 进入闭环前完成疫苗接种

除医学豁免外,所有涉奥人员需根据居住国家(地区)卫生部门规定以及疫苗种类和个人病史等情况,在来华前至少14 d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方可免除集中隔离进入闭环管理。如根据居住国家(地区)规定, 经医学证实为既往感染者而无法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也可视为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此外,北京冬奥组委强烈建议涉奥人员接种加强针,未完成接种的人员需在抵达北京后进行21 d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临床试验证实,疫苗全程接种可以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降低病毒传播强度,最终实现阻断流行和传播的目的[2-3]。因此,疫苗接种是参加北京冬奥会的首要条件之一。

1.2 进入闭环后健康监测

为最大限度保障所有闭环内涉奥人员的健康安全,确保赛事顺利举办,在场馆、酒店的医疗站和定点医院开展健康监测,包括个人健康检测与传染病网络监测两类。所有进入冬奥会闭环内的人员须下载冬奥通APP每天主动检测个人健康状况,包括体温、任何其他症状、任何医疗或用药记录,对异常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所有涉奥人员全程、科学佩戴口罩,严格落实勤洗手、常通风、分餐制、清洁消毒、咳嗽礼仪、减少人员聚集、保持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要求,接受监督,听从提示和引导。检测的症状中包括:①发热(≥37.3℃);②腹泻(24h内3次及以上且有性状改变);③呕吐;④皮疹;⑤黄疸;⑥结膜红肿;⑦嗅觉异常;⑧味觉异常。在所有涉奥人员中,任何人出现其中任一症状者均视为监测对象,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及早采取防控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管理系统中,构建传染病症状监测模块,医疗官对具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的就诊患者进行登记、初步诊断、转诊、报告,并且将每日监测结果汇总、上报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联系人。冬奥会定点医院对转诊病例和直接就诊病例排查后将最终结果反馈、录入医疗管理系统,同时上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

2 急救服务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分布分散,气候环境复杂,人员构成多样,这既为北京冬奥会增添了优势和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突发事件的风险和隐患[4],冬季运动往往有造成严重创伤的潜在风险,甚至导致死亡[5]。因此医疗急救转运肩负着护卫运动员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使命,同时,在特殊时期也承担着应对重大传染病相关病例的转运救治任务。北京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北京19家冬奥会定点医疗机构抽调1 300余名医务人员,设置88个场馆医疗站,2家急救转运机构和100余辆救护车派驻冬奥会场馆与涉奥酒店在闭环管理下提供急救服务保障。

2.1 建立冬奥会赛时急救服务保障体系

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卫健委共同负责冬奥会赛时医疗卫生保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北京急救中心是冬奥会急救转运保障的主体单位,担负着此次盛会的疫情防控与急救任务。按照冬奥组委和市卫健委的要求,建立冬奥保障急救转运体系,设置冬奥会调度专席,负责综合协调、医疗管理、急救转运、物资保障、信息收集等工作内容。为确保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实现快速救援、精准保障、专业操作、平稳安全、沟通顺畅的总体目标,北京急救中心冬奥保障急救转运工作组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防控工作部署、诊疗指南等文件制定了冬奥会赛时急救调派流程、转运方案、洗消规范、病历书写等相关制度,确保冬奥会场馆和涉奥酒店急救服务保障团队成员能够分工协作、平稳有序的开展冬奥会急救与转运服务。

2.2 开展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

根据《北京市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及延庆赛区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等文件与指引,组织开展冬奥会保障人员全员培训与技能考核,提高冬奥会急救保障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疫情防范意识,做好个人疫情防护,规范重点风险环节与消毒技术,落实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规范。此外,针对各类突发事,在赛前组织多场应急模拟演练和实地演习,强化急救人员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援的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和流程,以提升急救人员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赛事安全运行,力求不发生因急救人员保障不力致比赛中断或停止的事件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实行涉奥场馆与酒店分类受理、统一调派

相对于其他体育活动,冬奥会雪上项目需要运动员在低温环境中进行高难度动作,更容易发生各类创伤及运动性损伤[6-8]。除了参与运动员可能发生的关节韧带损伤或颅脑外伤等救治之外[9],医疗急救服务保障工作还要涵盖冬奥会工作人员的医疗及急救需求。北京冬奥会场馆医疗保障包括场地医疗站(FOP)、运动员医疗站、观众医疗站,每个站点每班常规配置2~4名医生、2~4名护士、2~4名医疗志愿者、1~2辆救护车组,参与场馆救治和急救转运工作。每个场馆根据比赛项目和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特点,分别配备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领域的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及物资,以及数量不等的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充分体现了“一馆一策”的医疗保障理念。场馆医疗经理和医疗官负责医疗救治的指挥协调,组织快速救治和转运流程,与定点医疗机构对接转诊及车辆洗消等。场馆的急救转运由驻守场馆的急救人员和救护车负责,接受场馆医疗官和冬奥急救指挥专班的双重指挥。在接到医疗救治需求时,急救人员在转运前根据人员受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后,选择目的地医院及具体转运方式,安全将患者搬抬至救护车上,同时做好接收和转运途中病情记录[10]。在转运途中,对人员伤情进行再次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安全转运[11]

除了运动员,涉奥人员还包括随行官员、媒体、志愿者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等,由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成为冬奥会医疗急救服务的主要对象[12-13]。在赛事期间,所有在冬奥会闭环内工作的服务人员均入住闭环酒店,酒店内设置固定诊疗室,诊室内配置办公桌椅、诊疗床和药品柜(或设备柜),放置日常诊疗和急救所需医疗设备、医疗耗材、防疫消毒用品及药品。每班次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此外,根据入住人数在酒店配备急救人员和救护车,每辆救护车组至少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1名司机参与急救转运任务。救护车配备的医疗装备均应至少符合以下要求和配置原则[14]:体积小、重量轻,使用便捷,利于携带;耐低温、抗震动、抗信号干扰;装备齐全,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伤病的现场急救和转运;装备按照功能模块化、集成化和整体化,减少散件包装;为避免装备相关功能重复,鼓励优先配置具备多种功能的医疗装备组合仪器。另外,冬奥会急救指挥组还建立了酒店、急救转运、医院及应急协调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所有涉奥酒店需要转至定点医院进行诊疗时,根据伤病人员分类,遵循“综合协调、专业负责、全程闭环、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属地救护车协助救治运转至担负接诊任务的冬奥定点医疗机构。北京冬奥会急救保障工作流程图见图 2

图 2 北京冬奥会急救保障工作流程图
2.4 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

除场馆和酒店的现场救治外,安全快捷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也是冬奥会急救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涉冬奥伤病员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北京18家定点医院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按急诊与重症、运动医学、骨科、神经外科、内科、心血管科、口腔科、康复、中医、感染性疾病、心理等具体专业实施精准分类收治。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地理位置,定点医院还被分为闭环内普通伤病员定点医院、闭环内专科医院、闭环内传染病症状定点医院、闭环外传染病症状定点医院、闭环外普通伤病员定点医院五大类。此外,为提供救治效果,还配置了10名院士、60名市级专家给予技术支持。

各定点医院结合自身情况,调整院内布局,明确划定闭环区域,粘贴醒目提示标识及警戒,实行专人负责管理,防止其他人员进入。在定点医疗机构中设置相对独立的就诊区域建立冬奥专用诊室和涉奥专科病区,预留床位,且满足无障碍标准要求,规范制作中英文导诊标识。在闭环区域内设置救护车、涉奥其他车辆的停靠区域,设置清晰的出入流线,对有闭环管理车辆执行专人引导、快速进院措施,防止闭环管理的涉奥人员与社会就医人员的流线交叉。各定点医院根据专业特色,配置专用仪器设备,充分体现了“一院一策”的医疗保障方案。此外,各医疗机构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制定了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规范,全面梳理伤病员的接诊、入院、化验、检查、手术、住院、出院等环节,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做到全流程、全环节、全过程的医院感染防控。定点医院接到转运诊疗申请后,根据具体病情及传染病相关症状选择适宜的防护用品、诊疗仪器、物品及药品,开通门急诊和住院绿色通道。北京冬奥会急救转运闭环管理示意图见图 3

图 3 北京冬奥会急救转运闭环管理示意图
2.5 规范诊疗行为与信息管理

各固定医疗诊室医务人员接诊患者后需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信息上报系统”中填报“诊疗记录单”;需要转诊时,填写“院前急救转运申请单”;救护车转运结束后立即填报“院前急救记录单”;转运至定点医院后,接诊人员填报“定点医院门急诊记录单”和(或)“定点医院住院信息采集表”。实行专人负责各诊疗环节的信息报送,以确保及时、准确。具体来说,赛事期间实行日报制度,对于重要或敏感信息随时报告;当出现病情变化、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时,要立即向冬奥组委和市卫生健康委报告。此外,针对固定医疗室的医务人员接诊时、救护车医务人员转运时、定点医院在诊室内进行诊疗时的各交接环节,开启单兵通讯设备或具有录音功能的视频记录设备,确保规范,加强监督;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诊疗规范,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要将拟采用的检查项目、治疗措施,使用药物等告知伤病员,不得开展未经同意和诊疗规范外的检查、检验及治疗;强化医务人员的保密意识、落实保密责任,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在无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对外发布涉冬奥的任何诊疗信息。

2.6 闭环内防疫要求

所有涉奥医务人员时刻树立疫情防范风险意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在诊疗过程中均须全程佩戴KN95/N95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使用乳胶手套;在近距离接触境外人员、存在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情况下,或进行高风险操作时,须佩戴防护面屏或护目镜,穿着医用防护服。各医疗站点、救护车、定点医疗机构以环节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重点对手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对人员活动密集区域适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一旦出现疑似传染病例,在立即采取有效隔离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按照疫源地进行消毒。在消毒时因遵循科学、安全、适度的原则,即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消毒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同时应调整消毒液的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和消毒频次;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使用的消毒设备和消毒产品应对环境影响小、人体伤害低、物品损坏轻,且不应对竞赛活动产生干扰;防治过度消毒,不得直接对人员进行消毒、不得在有人员的情况下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

3 总结及展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安全而不失精彩,“双奥之城”再次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了国家实力、彰显了国家形象,也必将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15-16]。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卓越的贡献”高度赞扬北京冬奥会,并把国际奥委会最高奖项——奥林匹克杯颁给了14亿中国人民。同时,他也提到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非常成功,闭环内区域是全球当前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这无疑是对北京冬奥会各项赛事与服务保障工作的充分肯定,必将载入奥运史册。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进军:论文设计与修改;吕婧:撰写论文初稿;娄靖、杨旭:对文章内容进行部分修改;王勇:论文指导

参考文献
[1] 国际奥委会, 国际残奥委会, 北京冬奥组委.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防疫手册(第二版)[EB/OL]. (2021-12-13) https://www.beijing2022.cn/wog.htm?cmsid=EYS2021121300586800.
[2] 杨维中. 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成效显著[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12): 1493-1498.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9.12.001
[3]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0): 1722-1749.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10913-00732
[4] 齐鹏, 王静, 黎檀实. 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9): 1070-107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1.09.029
[5] Watanabe K, Akama T, Asakawa S, et al. Medical services at the 2017 Sapporo Asian winter games: Injury and illness epidemiology at a 34-nation multisport event[J]. Br J Sports Med, 2019, 53(1): 32-36. DOI:10.1136/bjsports-2018-099061
[6] Ytterstad B. The Harstad injury prevention study: The epidemiology of sports injuries. An 8 year study[J]. Br J Sports Med, 1996, 30(1): 64-68. DOI:10.1136/bjsm.30.1.64
[7] 曹国林. 高山滑雪初学者运动损伤原因调查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14, 36(2) 32-33, 37. DOI:10.13940/j.cnki.lntykj.2014.02.011
[8] Laver L, Pengas IP, Mei-Dan O. Injuries in extreme sports[J]. J Orthop Surg Res, 2017, 12(1): 59. DOI:10.1186/s13018-017-0560-9
[9] 马骁, 王佳宁, 陈拿云, 等. 2019-2020国际雪联滑雪世界杯医疗保障情况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 40(5): 360-363. DOI:10.3969/j.issn.1000-6710.2021.05.005
[10] 杨旭, 芦宇, 郑华, 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创伤救治要点[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5): 463-466.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01204-00703
[11] Vidoni A, Gillett M, Botchu R, et al. Lower limb muscle injurie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J]. Eur J Radiol, 2018, 104: 101-107. DOI:10.1016/j.ejrad.2018.05.008
[12] 张进军, 于清, 陈志, 等. "好运北京"测试赛1078例患者的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1): 99-102.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1.029
[13] 代海滨, 孙伟, 万海军, 等. 大型国际赛事运动场馆的医疗保障实践与探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3): 292-294. DOI:10.16571/j.cnki.1008-8199.2014.03.002
[14]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北京医师协会院前急救分会. 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5): 373-377.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8.05.001
[15] 胡建秋. 新冠肺炎疫情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国家形象多维建构[J]. 山东体育科技, 2020, 42(06): 8-13. DOI:10.14105/j.cnki.1009-9840.2020.06.002
[16] 潘磊. 新冠肺炎疫情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影响研究[J]. 科技智囊, 2020(4):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