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Vol. 30 Issue (12): 1530-153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24
河南10家县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分析
梁华杰1 , 宋利娜1 , 武光军2 , 桑安民3     
1. 新安县中医院急诊科, 471800;
2. 汝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71200;
3. 民权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76800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患者病发后如果不进行干预,将在10 min内导致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1]。研究显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出院存活率仅为1.3%[2],院内心脏骤停的出院存活率为9.1%[3]。而美国西雅图国王郡急救系统(King County EMS)院外心脏骤停的出院生存率已经达到20%[4]。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是心脏骤停复苏的基石[5]。多项研究表明,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对提高胸外按压质量具有重要价值[6],《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明确推荐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辅助练习心肺复苏技能,以提供持续高质量的胸外按压[7],并在《202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进一步强调了胸腔按压反馈装置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8]

本研究旨在通过胸外按压质量数据(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腔回弹)的采集和分析,调查河南省县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现状,并观察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对于提升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省10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新安县中医院、汝阳县人民医院、民权县人民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宜阳县人民医院、宜阳县中医院、渑池县人民医院、渑池县妇幼保健院、渑池县中医院、义煤集团总医院),调查问卷填写433份,剔除不合格(非急诊医护人员、参加问卷调查但未参与按压质量评测)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38份(54.97%)。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 1。其中医护人员共238人,其中医生90人(37.82%),护士148人(62.18%)。所有参与对象均充分告知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调查,同时在模拟人上体验心肺复苏反馈装置指引下的按压。

表 1 238名参与对象基本情况
项目 人数 构成比(%)
性别    
  男 71 29.83
  女 167 70.17
职业    
  医生 90 37.82
  护士 148 62.18
最高学历    
  硕士及以上 2 0.84
  本科 159 66.81
  大专及以下 77 32.35
临床工作年限    
  小于3年 49 20.59
  3~5年 58 24.37
  5~10年 70 29.41
  10年以上 61 25.63
最近一次CPR培训时隔    
  小于3个月 145 60.92
  3~6个月 31 13.03
  6~12个月 17 7.14
  1~2年 16 6.72
  2年以上 10 4.20
  无法确定 19 7.98
最近一次CPR临床时隔    
  小于1个月 162 68.07
  1~3个月 40 16.81
  3~6个月 11 4.62
  6~12个月 9 3.78
  1年以上 4 1.68
  无法确定 12 5.04
平均一年CPR临床次数    
  小于10次 51 21.43
  10~30次 62 26.05
  30次以上 64 26.89
  无法确定 61 25.63
1.2 资料收集

参与对象通过二维码扫描填写由河南省县级医院急诊联盟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按压时,采用苏州尚领(SunLife)公司的“PalmCPR胸腔按压反馈仪”及“PalmCPR+小程序”作为数据采集和记录。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所有参与对象均未刻意提前进行心肺复苏技能练习,参与对象均参加两轮在地面标准模拟人上的胸外按压。第一轮为对照组:在模拟人上进行连续4 min胸外按压,使用PalmCPR胸腔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关闭反馈,仅采集数据)。

参与对象充分休息后进行第二轮。第二轮为试验组:在模拟人上进行连续4 min胸外按压,使用PalmCPR胸腔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打开反馈,提供指示灯及语音提示,并采集数据)。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的按压质量数据(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腔回弹)均在研究小组的云服务器中存储并做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培训前后数据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按压质量整体分析

20.58%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按压正确率高于60%,整体呈现特点为:按压质量不高。按压频率方面,在100~120次/min范围内的比例为67.45%,按压频率达标情况比较好;超过120次/min的比例为24.15%,低于100次/min的比例为8.40%,过快的比例是过慢的比例的3倍。按压深度方面,在5~6 cm范围之内的比例为47.65%,按压深度达标不够;高于6 cm的比例为8.48%,低于5 cm的比例为43.87%,提示按压深度不足的比例较高。胸腔充分回弹率为88.99%,情况较好。见附录图 1,表 2

表 2 238名参与对象无CPR反馈与带CPR反馈的质量情况(%)
指标 对照组 试验组 P
按压正确率a 30.89 63.02 < 0.01
按压频率      
  100~120次/min 67.45 89.23 < 0.01
   > 120次/min 24.15 7.64 < 0.01
   < 100次/min 8.40 2.28 < 0.01
  5~6 cm 47.65 70.69 < 0.01
   > 6 cm 8.48 3.00 < 0.01
   < 5 cm 43.87 25.46 < 0.01
胸腔充分回弹率 88.99 93.34 < 0.01
注:a按压正确率为正确按压次数/按压总次数。正确按压为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范围、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且胸腔充分回弹同时满足
2.2 CPR反馈仪指引下的按压质量整体分析

当采用CPR反馈仪进行反馈提示时,62.61%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按压质量高于60%,整体呈现特点为:按压质量明显提高。按压频率方面,在100~120次/min范围内的比例为89.99%,超过120次/min的比例为7.71%,低于100次/min的比例为2.3%。按压深度方面,在5~6 cm范围之内的比例为71.29%,高于6 cm的比例为3.03%,低于5 cm的比例为25.68%。胸腔充分回弹率为94.17%。见附录图 2,表 2

通过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前后对比观察,在胸外按压反馈仪的指引下,能够快速提升按压质量,尤其是在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3 讨论 3.1 CPR质量现状

本研究提示,21.42%的急诊医护人员的按压正确率高于60%,现状不容乐观,极需改善。心肺复苏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高质量心肺复苏(High quality CPR)是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9]。急诊科医护人员平时参加CPR训练和临床接触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机会最多,当前的徒手胸外按压质量仍不太理想,可能其他非急诊科室医护人员的按压质量更加不容乐观。本研究是基于模拟人上的徒手胸外按压质量摸底,如果在真实的临床急救中,按压的难度会更大、医护人员的压力也会更加大,可能临床徒手胸外按压质量会更加不容乐观[10-11]

3.2 胸腔按压反馈仪

本研究提示,胸腔按压反馈仪能够快速提升徒手胸外按压质量。在没有进行刻意练习的情况下,同样的参与对象采用CPR反馈装置引导的胸外按压,63.03%的急诊医护人员的按压正确率高于60%。2015年AHA国际指南已经明确在成人心肺复苏培训中引入胸腔按压反馈装置,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CPR反馈装置的使用可以提升心肺复苏质量[12-13]。本研究中,就胸腔按压反馈装置的使用,未对参与对象进行刻意的培训和手感熟悉,如果能够给与研究对象更多的时间熟悉该装置,可能按压正确率会更优。

3.3 从培训到临床

本次研究笔者针对县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群体进行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的现状调研,因为参加的单位仅10家,尚不全面。下一步笔者计划由河南省县级医院急诊联盟组织开展全省县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的徒手胸外按压质量摸底,以期用更加详实的基线数据勾勒河南省县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的现状。同时,笔者也将组织一定数量的联盟成员单位,将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的研究从模拟人延伸至临床心脏骤停患者,建立河南省临床胸外按压质量的数据平台。以“平战结合”的方式,在一个数据平台上建立“训练”及“实战”两条质量线,将“心肺复苏技能评价”升级为“高质量心肺复苏技能评价”,开展复苏质量持续性的系统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本次基线调查发现,县级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的徒手胸外按压质量仍较低,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该现状。本研究再次证实胸外按压反馈装置能够快速提升心肺复苏质量,是接下来可引入培训和临床的医疗可行性科技。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本文附录(图 1、2)可见于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本文html格式链接。

参考文献
[1] Meaney PA, Bobrow BJ, Mancini ME,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corrected] improving cardiac resuscitation outcom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spital: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3, 128(4): 417-435. DOI:10.1161/CIR.0b013e31829d8654
[2]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4, 85(11): 1411-141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4.08.008
[3]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adult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6, 102: 51-5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6.02.002
[4] https://www.kingcounty.gov/depts/health/emergency-medical-services/~/media/depts/health/emergency-medical-services/documents/reports/2019-Annual-Report.ashx.
[5] Travers AH, Rea TD, Bobrow BJ, et al. Part 4: CPR overview: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0, 122(18 Suppl 3): S676-S68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0.970913
[6] Handley AJ, Handley SAJ. Improving CPR performance using an audible feedback system suitable for incorporation into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J]. Resuscitation, 2003, 57(1): 57-62. DOI:10.1016/S0300-9572(02)00400-8
[7] Travers AH, Perkins GD, Berg RA, et al. Part 3: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fibrillation. 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Resuscitation, 2015, 132(16 Suppl 1): S51–83.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272
[8] Panchal AR, Bartos JA, Cabaas JG, et al. Part 3: Adult Basic and Advanced Life Support: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20, 142(16 suppl 2).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10.040
[9] 张茂, 陈玉国. 积极推进复苏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医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02
[10] Wik L, Kramer-Johansen J, Myklebust H, et al.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JAMA, 2005, 293(3): 299-304. DOI:10.1001/jama.293.3.299
[11] Abella BS, Alvarado JP, Myklebust H, et al.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JAMA, 2005, 293(3): 305-310. DOI:10.1001/jama.293.3.305
[12] 龚峥, 赵燊, 李燕春, 等. 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对复苏按压质量考核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83-18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15
[13] Park JH, Shin SD, Ro YS,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bundle of Utste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survival outcomes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a metropolis: a before and after study[J]. Resuscitation, 2018, 130: 124-132.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8.0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