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Vol. 30 Issue (9): 1144-114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9.020
“急诊透视系统”缓解院内急诊拥挤的应用
罗杰1 , 艾山木1 , 赵金川1 , 白伟志1 , 熊丽1 , 阙婉舒1 , 黄健2     
1.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 400014;
2.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急诊科,深圳 518055

院内急诊是急救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核心环节,其拥挤状况对医疗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1],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急诊拥挤后将导致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增加、患者满意度下降、医院应急救援能力下降等严重后果[3]。尽管急诊预检分诊与分级诊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急诊拥挤情况下的急诊资源,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急诊拥挤的问题。美国范德堡大学研究发现除急诊部门增加人力资源外,急诊就诊患者合理选择就诊医院也是解决急诊拥挤的主要方法[4]。研究表明,在影响急诊拥挤的因素中,急诊入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5];而院前急救医生以及拟到急诊就诊患者对院内急诊拥挤状况无从知晓,因各区域顶级医院的“虹吸”效应,盲目选择“大医院”,区域内医疗资源利用不均衡,同一个医院不同时间段患者量也不相同,是造成急诊拥挤的重要原因[6-7]。重庆市除了不同等级医院间,在同级医院间也存在急诊量的巨大差异,部分非大型医院、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甚至出现医疗资源闲置的情况。因此,让院内急诊状况变得透明可视,对引导急诊患者到合适的医院就诊以及院前急救医生转运至合适的医院,通过合理分配区域内医疗资源,改善患者院内急诊拥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团队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急诊透视系统”,以缓解急诊拥挤,减少急诊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及就诊后转院风险。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急诊透视系统研发思路

① 通过接入区域内各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实时收集各医院急诊接诊现状,包括各级急诊患者等候人数、留观室剩余床位数量、诊疗范围等关键信息;②通过既往各级患者数据计算各医院各级患者急诊停留平均时间;③拟自行到医院急诊就诊患者或院前急救医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患者基本情况、症状、既往史、拟就诊医院等关键信息;④根据GPS实时定位,规划到医院的最短路程、患者危重情况、各医院急诊等待情况、各医院救治能力等匹配合适医院并排序(图 1)。

图 1 急诊透视系统研发思路
1.2 主要功能模块

急诊透视系统包括:电脑PC端(管理端)和微信小程序端(患者端)。运用Java软件开发技术、高德地理位置服务技术、知识库自动匹配技术等,通过管理端的提前匹配设置管理,为急诊患者推荐路程近、等待时间短、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

1.2.1 电脑PC端(管理端)

① 急诊透视系统通过接入各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实时收集各个医院当前各级急诊患者人数、留观患者人数、各级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通过急诊患者实时人数结合既往各级患者滞留时间估算患者就诊需等待时间;②急诊管理人员提前对医院救治范围通过知识库关联进行设置,同时对各级患者等待时间进行修正,确保系统推荐结果的可靠性;③管理人员通过PC端登录系统后台可获取各医院以及区域内医院的部分急诊质控资料,如:急诊患者人数、各级急诊患者占比、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同时可以获取区域内各个时段急诊患者分布、患者主要症状等(图 2)。

图 2 急诊透视系统电脑端界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4 h急诊患者分布图及各级患者比例)
1.2.2 手机端(患者端)

患者或院前急救医师可由微信小程序登录,输入性别、年龄、症状、是否在妊娠期等简单的信息采集后以及拟就诊医院急诊的拥挤状况,推荐初步匹配合适的医院,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医院并获取医院急诊当前信息。匹配过程中,首先根据患者主诉及基本情况筛选有条件的医院,例如:4岁以下儿童匹配有儿科急诊接诊能力的医院;牙龈肿痛、出血等匹配有口腔科急诊能力的医院;精神系统疾病匹配有精神科诊治能力的医院。然后通过程序内置导航系统预估患者到达各医院所需时间;患者到达路程耗时+急诊等待时间最短的医院为优先推荐医院,同时也支持患者自主选择附近医院查看当前急诊就诊及候诊情况(图 3)。

图 3 急诊透视系统手机端界面(患者手机操作步骤)
2 结果 2.1 模拟患者测试

2020年8月测试人员扮演患者(非危重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5次测试,通过“急诊透视系统”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即时急诊状况进行评估,并估算就诊等待时间。对急诊就诊的现状与实际均完全符合;测试人员进一步模拟患者等待就诊,等待时间与最初预估时间均相近(时间差≤10 min)。

2.2 试运行期间患者等待时间对比

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系统连接我院系统并试运行,期间访问312人次,访问后到本院的非发热的Ⅲ/Ⅳ患者35例(发热病经过发热门诊就诊),未就诊离开1例,以来院预检分诊后直至就诊需等待时间为例,34名患者等待时间中位时间为2 min(范围1~3 min)。同期未提前使用该系统到本院急诊非发热的Ⅲ/Ⅳ患者共12 180例,其中信息登记完整10 299例,分诊后直至就诊等待时间中位数为5 min(范围3~10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1

表 1 测试期间不同来院方式患者等待就诊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等待就诊时间(min)a
使用该系统组 34 2(1~3)
未使用该系统组 10 299 5(3~10)
χ2   14.152
P   < 0.01
  注:a为中位数(范围)
2.3 试运行期间患者统计结果

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试运行期间实时统计区域内患者发病情况等,见图 4

图 4 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系统试运行期间本区域内患者发病情况和2020年9月发热患者统计
3 讨论 3.1 急诊透视系统的优点

本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提前使用该系统后到院就医的非危重患者预检分诊后到就诊需等待时间明显缩短,考虑原因为患者提前使用本系统了解拟就诊医院实时拥挤情况后,选择空闲的时间段就诊或本院显示拥挤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医院就诊。也证实急诊透视系统通过对区域内各医院急诊实时数据的监控,结合患者与医院距离,通过云计算可实现对区域内急诊患者智慧分流,解决急诊拥挤现状。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通过对区域内各医院就诊能力充分评估,根据患者提供一般信息及症状进行合理分诊,可大幅降低患者转诊率。其次医院可以通过PC端评估不同时间患者等待就诊情况,在就诊峰时段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同时对比不同医院处理同类患者时间,发现诊治流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医疗质量改进。最后通过该系统对区域内急诊患者初发症状的统计,可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可对区域内流行病的暴发进行早期预警,为各类疫情的早期控制提供依据。

“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兴起,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优化就医流程,进而改善就医体验[8]。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急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9]。美国研究者利用智能手机通过远程观察急性眩晕患者眼球的眼球运动,从而诊断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诊断[10]。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发的基于5G系统下患者健康管理应急反应闭环模式,通过信息双向传输,优化了急救流程,达到精准治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率的目的[11]。本研究团队早期研发“急视救”可视化120系统,通过视频对急诊患者进行评估及指导患者处理,提高了急诊患者在120医生到达前的救治质量[12]。上述系统均从急诊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急诊质量,确保了患者安全。针对缓解急诊拥挤现状,减少急诊患者不必要等待时间方面,日本推出了一款名为ORION(Osaka emerenc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telligent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的急救系统,与本系统最为相似,该系统由院前医生给接诊患者佩戴一个类似于定位系统的标识物,通过确定各医院定位标识物的数量评估急诊拥挤程度,同时由院前医生根据病情评估情况选择合适送诊医院[13]。与急诊透视系统比较,该系统未把不经过院前急救的急诊患者纳入统计,不能真实反映急诊情况且需要人为筛选医院;且该系统未针对群众开放,也极大限制了其对急诊拥挤现状的改善作用。

3.2 急诊透视系统的发展

互联网自诊是指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症状信息进行自我病情的评估。互联网自诊是“互联网+”医疗的最原始、最简单模式,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需求,降低医患沟通的难度,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14-15],且通过互联网自诊可降低部分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数量,减轻目前急诊拥挤的现状,符合急诊透视系统建立的初衷,在系统的后续完善中会增加相应板块。但是目前互联网上医学内容参差不齐,且患者自身缺乏医疗思维,缺乏相关辅助检查,势必导致自我诊断的正确性,可能导致病情的延误,危及健康。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全美通过互联网自我诊断的正确性仅有13%[16]。在急诊透视系统中需加强医疗信息的过滤,建立权威、正确、全面、通俗易懂的医疗信息输出端口,为患者提供优质互联网自诊资源。

病房床位紧张是急诊科滞留的出口原因[17]。在下一步的改进中,笔者设想通过显示区域内各个医院实时的住院床位剩余量,患者或院前急救人员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医院,避免患者到达医院后滞留急诊科或救护车转向。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此方案具有可行性,已有研究指出通过医保中心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接口升级改造,医院端的床位信息变化及患者使用床位情况通过医保床位监控接口实时上传到医保中心数据库中,实现了医保中心对医院床位信息的实时监控[18]。但是这就需要与整个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医院信息管理在医院中不可或缺,且包含大量患者的隐私和数据,多数医院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减少黑客及病毒入侵风险。急诊透视系统如何在和医院系统连接的过程中保证互联网安全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急诊透视系统”已初步成型,其不仅能缓解医院急诊拥挤的问题,也能改善民众的急诊就医体验,减少就医过程中等待时间。但是“急诊透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进一步的发展、推广中需增加和优化模块功能。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Hwang U, McCarthy ML, Aronsky D, et al. Measures of crowd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Acad Emerg Med, 2011, 18(5): 527-538. DOI:10.1111/j.1553-2712.2011.01054.x
[2] 徐腾达, 马遂, 于学忠. 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11): 1221-1223.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11.029
[3] 葛洪霞, 吴萌, 曹琳, 等.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三甲医院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2): 268-27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2.032
[4] Hoot NR, Aronsky D. Systematic review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 causes, effects, and solutions[J]. Ann Emerg Med, 2008, 52(2): 126-136. DOI:10.1016/j.annemergmed.2008.03.014
[5] 曹琳, 葛洪霞, 郑亚安. 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9, 26(2): 254-256. DOI:10.3969/j.issn.1008-9691.2019.02.031
[6] 杜红波, 从紫薇, 邹小明.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8, 39(4): 29-32. DOI:10.3969/j.issn.1673-6036.2018.04.005
[7] 胡滨, 王振常, 王斯佳, 等. 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拥堵和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943-94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27
[8] 孟群. "互联网+"的"起点"[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5, 12: 331.
[9]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6-2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4/content_5085091.htm
[10] Shah MU, Lotterman S, Roberts D, et al. Smartphone telemedi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onsults for screening of nonacute dizziness[J]. Laryngoscope, 2019, 129(2): 466-469. DOI:10.1002/lary.27424
[11] 陈瑛, 刘强, 朱丽芳, 等. 5G背景下健康管理应急反应闭环运作模式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 112-1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23
[12] 蔡平军, 许毅, 钟淼, 等. 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开发及初步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1058-10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29
[13] Katayama Y, Kitamura T, Kiyohara K, et al. Improvements in patient acceptance by hospitals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smartphone app for th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 population-based before-and-after observational study in Osaka city, Japan[J]. JMIR Mhealth Uhealth, 2017, 5(9): e134. DOI:10.2196/mhealth.8296
[14] Shroff PL, Hayes RW, Padmanabhan P, et al. Internet usage by parents prior to seeking care at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observational study[J]. Interact J Med Res, 2017, 6(2): e17. DOI:10.2196/ijmr.5075
[15] Young N, Lotterman S, Simonson E. Patient internet health resource utilization prior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J]. Am J Emerg Med, 2018, 36(10): 1911-1913. DOI:10.1016/j.ajem.2018.02.032
[16] 孙卫, 孙中海.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1, 6(11): 24-26.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11.11.005
[17] 陈瑶, 桂莉, 张静, 等. 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3): 29-32.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1.13.010
[18] 李享, 张金辉, 李婧, 等. 大型医院网络安全持续性改进工作要点[J]. 中国数字医学, 2020, 15(1): 67-69.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0.01.022